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力荐 初二文言文总复习 很全面
《桃花源记》•1、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2、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鲜美:鲜嫩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具答之: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咸来问讯: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4、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生活幸福;民风淳朴。(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陋室铭》(刘禹锡唐)•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回答以下问题•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本文标题:力荐 初二文言文总复习 很全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3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