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征服王朝下的士人 ── 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
研究生:陳昭揚論文名稱:征服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漢族士人的政治、社會、文化論析指導教授:蕭啟慶學位類別:博士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論文出版年:2007畢業學年度:95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85中文關鍵詞:金代、漢族士人、政治文化、科舉摘要在金代,漢族士人面臨著與過往不同的環境。本文討論,首先將觀察這些環境條件,與過往漢人政權相較下的異與同。再者,這些異同與金朝的統治有何關係?第三,面對這些環境條件與金朝的統治,在政治活動的場域中,漢族士人將如何因應?金代漢族士人所面臨的各種環境,都將影響他們的參政行為型態。在諸多環境條件中,可以注意到,最重要的將會是科舉制度的施行。科舉不但創造了兩宋以降官僚組織運作的基本動力,它提供了組織運作的人力,也形塑其基本風格;同時,科舉也開啟了科第社會形成的契機,影響了漢人社會的結構與文化。因此本文第二章,首先要整理金代科舉制度的內容,及其運作的影響。整體而言,金朝科舉執行的規模雖然不如兩宋,但已遠過同為征服王朝的遼、元,而此執行已經足使當代的漢人社會維持北宋科第社會的結構與文化,也繼續在漢人的仕進過程中保持強大影響力。進而這些影響力,既使漢族士人能夠快速並高度認同金朝,也轉化成推進漢士與女真政權緊密黏附的關鍵因素。對漢士而言,進士及第乃是開展前途的最佳入仕管道;對女真政權而言,科舉能夠吸引高素質的漢士參與政治並使官僚組織順利運作。科舉的施行使漢士熱衷參政。在參政過程中,金朝的政治環境與遷轉設計催生了漢士的從政風格,此為本文第三章所要討論。因為是由女真人所創建,金朝的基本運作機制將是少數統治。又因漢制的引取,金朝也在熙宗以後轉型為以漢制為本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體。雖然這兩種機制的最初內在本質彼此矛盾,但在調和後,最終融合成為以君主專制為首要機制,少數統治為次要機制的政體。這兩種機制,均壓制了漢士的參政。少數統治使女真統治階層分別內外,漢士雖是國家子民,卻也是政權的潛在威脅者,當統治基礎動搖,漢士極易被迅速排除至主政者的信任圈以外。君主專制雖然能使漢士官員突破少數統治機制,提供了較為平等的參政機會,但因金朝皇權有著異乎兩宋等漢人王朝的高漲勢態,漢士官員的參政空間最終仍被大量壓縮。在政治環境的干預下,漢士參政受到牽制,進而金朝的遷轉制度也深化了牽制的層面,不僅有外在的從政行為,亦含政治文化。理論上,參政的根本目標在為攫取高官,因此官員便需謹慎思考各種影響升遷的因素。排除人事操作與機運,當遷轉制度有利於某些特殊的客觀條件時,不但擁有這些條件的官員能夠獲得較多的升遷機會,也會推進原無這些條件的官員去極力培養這些條件。在金代,省令史乃是遷轉中一處極為重要的職位,其政治地位有限,卻是漢士遷轉至中高級官員的樞紐職務。任職省令史的官員,通常需要具備謹慎細密、熟習簿書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為有心爭取此職的下級官員所須努力培養,也殘存於由此職進階為高官的漢士身上。進而能力的普遍及其地位的崇高也影響了漢士從政的整體風氣,一種謹慎忠實的參政文化開始蔓延。對此,本文轉襲金士劉祁之言,稱之為「吏風」。同時,此風繼續延伸影響,它令漢士在政務處理時更能配合統治者的意旨,於是當金代諸帝施政的主要手段多有「殘暴化」傾向時,漢官亦轉化出一種「苛刻」的治民風格以為因應。風格的產生之所以與漢士及女真政權的緊密互動有關,科第社會結構是重要因素。在此結構中,從政將是漢士取得名利的最主要途徑,他們難以放棄此途另闢蹊徑安養自身。第四章便將討論作為漢士從政基礎的社會氛圍。基本上,雖然統治者已經轉換,金代漢人社會卻仍保持科第社會的運作型態,鼓勵子弟學習舉業、視從政為續保家族發展的重要手段、社會流動依舊頻繁等現象繼續存在。不過,也能注意到金朝統治也調整了華北漢人社會部分的運作內容,尤其展現在國家力量過份干預民間活動的範疇。這種舉動除了造成社會動盪,也迫使漢人必須更為努力獲取政治力量以為阻止干預的屏障。學術領域本是士人用以抗衡政治力量的基本資源,但在金代,因為政治環境的惡劣,當漢士努力順應國家要求時,政治力量也有滲入學術活動的跡象。在第五章對金代學術發展與政治之關係的整理中,可以注意到在古學運動之前,漢士熱衷的學問能被分為緊密依附政治需求與高度疏離政治議題等兩種,而且政治力量也能影響學術發展的方向。這種結果,雖然是得自漢士與環境的調和,但也逐漸侵蝕了學術本身的自主活動空間及漢士自立的根本,士風開始萎糜。終在蒙古入侵、金朝國勢急轉直下之際,藉由危機的刺激,漢士開始反省,古學運動出現。古學運動的產生乃是源於科舉制度改革,後來轉入了學術領域而有一定的成就。雖然為時已晚,士人之學重新振作。目次第一章緒論1一、問題的產生:兼論士人與政治的關係1二、論述的背景:相關概念的整理4三、分析的基礎與架構8第二章入仕之途15第一節招降與蔭補15一、入仕管道的分類16二、金初的招降18二、蔭補制度24第二節科舉制度28一、創制28二、開科數目與及第人數37第三節入仕活動45一、入仕途徑分類46二、參試過程52三、詩文中的參試經歷57本章結語65第三章政治活動67第一節官員管理制度67一、官員遷轉制度:考課與察廉68二、官員懲治之一:職業性犯罪78三、官員懲治之二:政治性犯罪84第二節遷轉途徑93一、第一階段93二、第二階段97三、第三階段103第三節仕宦之道110一、地方治理的工作110二、苛刻之風119三、令史工作與「吏風」124本章結語132第四章社會基礎135第一節華北的經濟與社會135一、經濟環境135二、女真統治對漢人社會的影響142三、社會結構148第二節家族的發展151一、家庭環境與子弟教養151二、子弟仕宦與家族發展158第三節仕宦家族的婚姻169本章結語179第五章學術表現181第一節士人教育181一、私學181二、官學190三、官學在士人活動中的地位199第二節文藝活動205一、古學運動的背景206二、改革的轉進:從政治到學術212三、文藝之學216第三節史學與儒學221一、史學222二、儒學230三、理學239本章結語249第六章結論252一、士大夫的「吏風」252二、科第社會中士人的從政及其侷限256三、學術與政治260附錄一:金代宰執簡表265附錄二:金代進士墓誌銘名單267徵引書目269參考文獻一、史料不著撰人《大金集禮》(叢書集成初編)元好問《遺山集》(「九金人集」石蓮盦彙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元好問《續夷堅志》(常振國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元好問著,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元好問編撰《中州集》(汲古閣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王定保《唐摭言》(百部叢書集成)王明清《揮麈錄•前錄》(歷代筆記叢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王若虛《滹南集》(「九金人集」石蓮盦彙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王若虛《滹南遺老集》(畿輔叢書)王軒等撰《山西通志》(中國省志彙編)王寂《拙軒集》(「九金人集」石蓮盦彙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王惲《秋澗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王嘉猷修,嚴綏之纂《民國莘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四部叢刊)田文鏡、王士俊修《河南通志》(中國省志彙編)全祖望《宋元學案》(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宋濂等撰《元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李俊民《莊靖集》(「九金人集」石蓮盦彙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李庭《寓庵集》(續修四庫叢書)李純甫《鳴道集說》(享保四年刻本,東京:中文出版社,1977年)李道謙輯《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李澍田主編《金史輯佚》(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沈作喆《寓簡》(四庫全書)侯安瀾等修、王樹枬纂《新城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姚燧《牧庵集》(四部叢刊)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註》(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九金人集」石蓮盦彙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洪皓《松漠紀聞》(翟立偉標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武英殿本)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謝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四庫全書)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范鎮《東齋紀事》(汝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倪樸《倪石陵書》(叢書集成三編)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夏文彥《圖繪寶鑑》(畫史叢書)孫進己等主編《中國考古集成東北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孫進己等主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孫葆田等撰《山東通志》(中國省志彙編)徐度《卻掃編》(「中國野史集成」第9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馬祖常《馬石田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馬端臨《文獻通考》(萬有文庫十通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張之翰《西巖集》(四庫全書)張行簡《人倫大統賦》(四庫全書)張金吾輯《金文最》(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張養浩《歸田類稿》(四庫全書)脫脫《宋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脫脫《金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莊仲方輯《金文雅》(江蘇書局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許有壬《圭塘小稿》(四庫全書)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陶宗儀《書史會要》(武進陶氏景刊明洪武本,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程鉅夫《雪樓集》(四庫全書)程端禮《畏齋集》(叢書集成續編)黃彭年等纂《畿輔通志》(中國省志彙編)楊世瑛等修,王錫禎、宋思本等纂《民國安澤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楊弘道《小亨集》(四庫全書)楊奐《還山遺稿》(百部叢書集成)楊慎《墨池璅錄》(四庫全書)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虞集《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賈恩紱等修纂《民國定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四部叢刊)趙秉文《滏水集》(「九金人集」石蓮盦彙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趙翼《廿二史劄記校證》(點校本,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趙翼《陔餘叢考》(欒保群、呂宗力校點,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劉因《劉文靖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劉昌編《中州名賢文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劉祁《歸潛志》(崔文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劉敏中《中庵先生劉文簡公全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鄭元祐《僑吳集》(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儲大文《山西通志》(中國省志彙編)薛瑞兆、郭明志編纂《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魏初《青崖集》(四庫全書)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姚景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蘇天爵《滋溪文稿》(陳高華、孟繁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四部叢刊)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徐文珊標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二、近人研究(一)中文專著尹鈞科《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尹達主編《中國史學發展史》(台北:天山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孔東《宋代東萊呂氏之族望及其貢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毛禮銳、
本文标题:征服王朝下的士人 ── 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论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5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