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附錄一紅頭繩兒王鼎鈞紅頭繩兒壹、學習重點貮、本課題解參、作者介紹肆、課文文本鑑賞伍、問題討論陸、課後補充柒、應用練習學習重點一、認識王鼎鈞的生平及散文成就。二、學習小說體散文的寫作技巧。三、學習半開放式結局的寫作技巧。回貳、本課題解本文節選自碎琉璃。「紅頭繩兒」本來是小女孩綁髮的紅色細繩,本文借代為校長的女兒,進而象徵一段天真爛漫的童稚戀情。這是一篇小說體散文,運用散文的鋪敘筆法,結合小說的對話、情節,以第一人稱「我」為敘事觀點,描寫對日抗戰時期,一位小男孩對小女孩的愛慕故事,既反映戰亂時代的悲歡歲月,也見證百姓流離的沉痛無奈。全文以古鐘為情節發展的主軸,交織出人物的聚散離合,故事最後採半開放式的結局,留予讀者無限遐思,令人慨嘆。回作者介紹一、生平傳略二、軼聞故事三、文學主張與成就回作者介紹一、生平傳略(一)出身蘭陵商家,家道中落(二)進入蘭陵小學,加入游擊(三)進成城中學,成流亡學生(四)初中學歷,成為副刊編輯(五)撰寫作文書籍,與妻結緣(六)定居美國,真心創作不輟回◎出身蘭陵商家,家道中落王鼎鈞,民國十四年生,山東省臨沂市蘭陵鎮人。祖父王祥和生有五子五女,是個很能幹的商人,擁有一家酒廠,兩家酒店。等到王鼎鈞能認識這個世界,祖父早已去世,生意早已結束。因大家庭裡發生許多矛盾衝突,父親於是帶著妻小住在昔日的酒廠裡,獨立生活。回王鼎鈞的求學過程,則因抗戰而曲折。年幼時,父親請老師在學屋裡設私塾為他啟蒙,而後插班進鎮上的私立學校。在這段時間,王鼎鈞從老師身上學習新的知識與觀念,引發他強烈的求知慾。就讀小學的王鼎鈞對文字即有敏銳的感受,曾對老師所說「吹面不寒楊柳風」與「秋風秋雨愁煞人」兩種因風而起的不同感情有所疑惑,老師在聽完他的看法後點頭微笑,交給他夏丏尊寫的一書。王鼎鈞一口氣讀完,喜歡至極,開始對自己有著深深的期許—將來做個夏丏尊。◎進入蘭陵小學,加入游擊當軍閥擴大野心,發動事變,王鼎鈞的父親領著家人到處逃難。這一路上,他看盡逃難時所有悲慘的故事,為了家人的溫飽,甚至到處行乞。日軍後來將蘭陵納入它的魔掌中,王鼎鈞的父親唯恐日軍會加害游擊隊員的家屬,於是舉家遷移到南郊外,並繼續游擊的工作,甚至帶王鼎鈞加入游擊隊,可是游擊隊終究並非正規的軍隊,沒有清楚的目標,最後無疾而終了。回民國三十一年,十七歲的王鼎鈞遠離故鄉,加入流亡學生的行列。流亡學生生活迫使王鼎鈞從無憂的童年,步入無依的少年,這個轉變,對王鼎鈞的一生有著無窮盡的影響。◎進成城中學,成流亡學生回他給中副寫稿,稿費一千字十元。他生活簡單,花一塊錢便可在中華路買個饅頭、一碗稀飯,打發一餐,十幾元可以混一星期,還有餘錢可幫助家人。不久,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王鼎鈞進入報社工作,和新聞工作結下不解之緣。他以練習生擔任副刊校對,雖然職位低微,但對早年新聞界能接納一個完全沒有背景、學歷的人,他仍十分感激。後來掃蕩報停刊,蕭鐵轉至公論報編副刊,又把王鼎鈞拉拔去當助理編輯。當蕭鐵因病去世時,已有豐富編輯經驗的王鼎鈞,便順理成章接編公論報副刊。◎初中學歷,成為副刊編輯回王鼎鈞寫有關作文教學的書籍,為了使內容貼近中學生的經驗,他找了學校做一番實驗。先找到育達商業職業學校,一學年實驗完成,寫了文路一書,旋即辭職。其後找汐止中學做實驗,講理完成,也離開汐止。他在汐止中學認識王棣華女士,兩人締結良緣。◎撰寫作文書籍,與妻結緣回王鼎鈞退休後,西東大學聘用他,從此,他就定居美國。回憶這段歷程,王鼎鈞說:「美國是我的空門啊!當我踏進美國機場,喝著飲水機中的水,我就告訴接機的朋友,這水,是忘魂水,從此要我忘記以往的一切。」剛赴美時,異鄉的「文化振盪」,使得王鼎鈞完全喪失表達能力,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適應,才能再親近文學。海水天涯中國人與看不透的城市是王鼎鈞赴美之後的作品,他並不滿意。之後的左心房漩渦,他以為「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種突破。」◎定居美國,真心創作不輟如今王鼎鈞早已退休,兒女已經長成,無須再操心掛慮,生活簡單平靜,因此王鼎鈞做一個澈底的作家,專心寫作,寫出他圓熟的智慧與思考。雖已邁入八十四歲,王鼎鈞仍然創作不輟,功力日漸深厚,正如柯慶明教授所言:「他的『人生觀察』跨越了傳統、現代、後現代,涵蓋了大陸、臺灣、美洲、世界等等的多少人情,多少世事,總是運空靈之筆,寫溫厚之心;見微知著,情理兼備,歷經大半個世紀,而生生不息。」回作者介紹二、軼聞故事(一)「北望滿洲」巧答,順利插班(二)身染重病臥床,堅決求生(三)自述寫作歷程,立志抒情回◎「北望滿洲」巧答,順利插班在小學入學的學力測驗上,當時校長王者詩只考他口試而已,校長問:「『北望滿州』(抗日時期,吳佩孚所做的滿江紅)是什麼意思?」但王鼎鈞不僅不知道,也不會唱,他就隨口說了一句:「很悲痛地看一看東北三省。」說得讓校長驚異之餘,認為言之有理便錄取他。回民國三十三年,阜陽戰局最緊張的時候,王鼎鈞忽然病了。當全城居民與學校師生疏散的時候,誰也沒有發現少了一個人。他無法說一句話或翻個身引起注意,巡邏隊來巡察,為他留了兩碗冷水。◎身染重病臥床,堅決求生到了中午同學回來,端靠好友李孔思奔走請來醫官。每天校醫來打針,李孔思為他準備一排十來碗水,又只剩他一人,只有老鼠從屋梁溜下來偷水。一陣昏迷,一陣清醒,思路如游絲掛在一個鳥籠上。平日每逢主日崇拜,教堂的風琴聲響,它就婉轉地唱起歌來。想到鳥,他慢慢有了精力,他想聖經:「五個麻雀不是賣二分銀子嗎,沒有天父的意思,一個也不落在地上。」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活下去。回我到「心情微近中年」的時候才寫抒情的散文。在此之前,別人認為應該「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歲月裡,我卻去幹「議論縱橫」的勾當。這因為我以賣文為業,說長道短才有市場。那時,握有傳播媒體的人多半認定抒情是你的私事,說理才是社會公器。我並不喜歡用這種方式生活,我立志寫作並不是為了傳教或做裁判。◎自述寫作歷程,立志抒情回作者介紹三、文學主張與成就:(一)作品簡介(二)作品依性質分為四類(三)散文的藝術成就回王鼎鈞幼年時期,受沈從文作品影響,立志寫作;受夏丏尊影響,埋下日後立志幫助文學青年的種子。十四歲開始寫詩,十六歲嘗試評論聊齋志異,十九歲在陝西安康日報發表第一篇作品評紅豆村人的詩。一九四九年到臺北,考入張道藩創辦之小說創作組,受王夢鷗、趙友培、李辰冬諸先生調教,奠定基礎,終身自學不息,力行不懈。王鼎鈞的寫作生涯,是到臺灣之後才真正開始的。◎文學主張與成就回◎作品簡介寫作興趣廣泛,於詩、散文、小說、劇本及評論各領域均有涉入,而最終定位於散文。認為的寫作風格為「善用活潑的形式,淺近的語文,表達深遠的寄託,字裡行間既富理想色彩,也密切注視現實」。回其一以雋永的文字、短小的篇章,書寫人生哲理,觀察銳利,見解精闢,如:人生觀察、長短調、「人生三書」、隨緣破密等。其二以感性的筆觸,敘寫故鄉童年與顛沛流離,抒發懷鄉之情,情韻飄邈醇厚,如:碎琉璃。◎作品依性質分為四類其三為旅居美國後,以如詩如小說的筆調,抒發海外中國人的心靈、對故鄉永恆的追憶,流露深刻的美麗與哀愁,如:海水天涯中國人、左心房漩渦等。其四為以回憶錄的手法,紀錄前半生的經歷,見證歷史,為有情義者立傳,有血有淚,令人動容,如:「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另外,關於作文教材的著作,王鼎鈞也投注相當多的心血與愛心,著作甚多。回王鼎鈞散文作品中飽含著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深刻認識。豐富的生活閱歷使他積累獨特的人生經驗。他的作品大多是對人生澄澈的觀照,無論記事、說理、抒情,都顯示出對人生的獨特領悟,強烈而鮮明的「我」隨處可見。其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號稱「人生三書」,影響廣大。◎散文的藝術成就經歷動盪的年代,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這使王鼎鈞對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深刻的洞察力。山裡山外、海水天涯中國人等散文集表現作者深藏於心的真摯熱烈的懷鄉愛國情愫,其感情之細膩、思想之深邃、筆法之多樣,在臺灣散文家中是出類拔萃的。王鼎鈞的語言洗鍊精緻,他將深厚的國學根柢融入現代表現技巧之中,形成洗鍊、蒼涼、睿智的語言風格。他的散文語言縝密而不僵硬,古雅而不雕琢,蒼涼而不故弄玄虛,幽默詼諧而不油滑。王鼎鈞文體多樣,形式活潑。凡散文這一文類所能包容的各種形式的作品,如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小品、雜文、散文詩等,王鼎鈞無所不為,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散文還在文體上突破了散文與小說,散文與詩的界限,雖是散文體式,卻有小說的敘事特點、人物框架結構和詩的語言色彩、意境,這對於豐富和發展散文文體,意義深遠。回課文文本鑑賞一、課文探究─提問教學二、寫作技巧三、修辭分析回提問一、「紅頭繩兒」本來是小女孩綁髮的紅色細繩,在本文中所指為何?又具有什麼象徵意義?答:「紅頭繩兒」本來是小女孩綁髮的紅色細繩,本文借代為校長的女兒,進而象徵一段天真爛漫的童稚戀情。二、本文在時間進行上,以何種方式敘寫?作者以第幾人稱做為寫作觀點?答:本文以時間為主軸,順敘推移,書寫戰爭離亂的時代中,一份堅定純真的稚愛。以第一人稱「我」為出發。提問三、「古鐘」在全文中具有什麼樣的作用?若以「古鐘」做為故事脈絡,則其如何發展?答:「古鐘」是時間軸呈現的脈絡之一:大廟改成學校,古鐘引來學生;「我」在古鐘下遇到綁了紅頭繩兒的女孩。古鐘敲響空襲警報,「我」和「紅頭繩兒」先後跳入同一個防空坑;「我」在古鐘旁將信交給「紅頭繩兒」。第二次空襲過後,鐘埋了、「紅頭繩兒」消失了。由古鐘引出故事,推展情節、帶出高潮,最後,整個故事也結束在古鐘近乎停格的畫面中。提問四、「紅頭繩兒」是時間軸呈現的脈絡之二,若以「紅頭繩兒」做為故事脈絡,則故事又是如何發展?答:「紅頭繩兒」是時間軸呈現的脈絡之二:從「擠得我的臉碰著她紮的紅頭繩兒了」第一次接觸中,「我」的感覺是如此的美好;情願遲到被記下名字,也要落在後頭,看那兩根小辮子在面前晃蕩,從此「紅頭繩兒」就晃進了「我」的世界,再也不曾離開。女孩雖失蹤了,但「紅頭繩兒」的印象仍銘印腦海。那是童稚之愛與初戀的永恆象徵,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提問五、作者最末以夢境結尾,在全文中具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答:儘管多年來,「校長」與「我」的尋覓終究是一場空,「鐘毀人埋」的臆測也令人不勝唏噓,但作者以夢境結尾,預留開放的結局,正是故事吸引人之處,讓讀者在失落中仍然抱存希望,並看見無情的戰爭下,人性純真善良的一面。提問六、「信」是整個故事的伏筆,在本文中,「信」如何貫穿全文?夢中的「信」又有什麼象徵意義?答:先是在躲避空襲時偷偷交給了「紅頭繩兒」一封信。文末則在夢中恍惚看到:「當初寫給紅頭繩兒的那封信擺在那兒,照老樣子疊好,似乎沒有打開過。」「信」的未曾打開象徵「我」對小女孩的愛戀不曾因歲月消逝而改變。在古鐘堅實的保護下,一段天真爛漫的初戀,在夢中化為溫暖的印記,永恆而堅定。回(一)以順敘法書寫(二)以「古鐘」為時間脈絡(三)以「紅頭繩兒」為時間脈絡(四)「校長」與「我」的聯繫(五)以「信」做為伏筆(六)半開放式結局寫作技巧回◎以順敘法書寫本文以時間為主軸,順敘推移,寫就戰爭離亂的時代中,一份堅定純真的稚愛。以一口古鐘貫串整個故事,藉一條紅頭繩兒引出一段青澀而朦朧的戀情。回◎以「古鐘」為時間脈絡「古鐘」是時間軸呈現的脈絡之一:大廟改成學校,古鐘引來學生;「我」在古鐘下遇到綁了紅頭繩兒的女孩;古鐘敲響空襲警報,「我」和「紅頭繩兒」先後跳入同一個防空坑。「我」在古鐘旁將信交給「紅頭繩兒」;第二次空襲過後,古鐘埋了、「紅頭繩兒」消失了。由古鐘引出故事,推展情節、帶出高潮。最後,「掘開地面,把鐘抬起來,點著火把,照亮坑底。下面空蕩蕩的」,整個故事也結束在古鐘近乎停格的畫面中。回◎以「紅頭繩兒」為時間脈絡「紅頭繩兒」是時間軸呈現的脈絡之二:從「擠得我的臉碰著她紮的紅頭繩兒了」第一次接觸中,「我」的感覺是如此的美好;情願遲到被記下名字,也要落在後頭看那兩根小辮子,在面前晃蕩,從此「紅頭繩兒」就晃進了「我」的世界,再也不曾離開。女孩雖失蹤了,但「紅頭繩兒」的印象仍銘印腦海。
本文标题:附录一红头绳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6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