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无限风光一望中——古典诗词中的登临之作临沭一中陈冠宝登临诗词•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登临诗词主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登临诗词主要包含哪些主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一、咏物抒怀:一方面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喻理遣怀陶性情登高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忘凡超俗二、喻理言志:使作者心胸开阔,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会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登上金陵凤凰台,想到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作者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想到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三、吊古伤今•登临前代胜迹——咏史怀古——吊古伤今《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江楼感旧》赵嘏四、思乡怀人•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别情。•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踪影,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着落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五、忧时伤世•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诗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登临高处,面对宇宙之无穷、山河之破败,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伤时忧世的凄楚往往不禁涌上心头。阅读登临诗•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为何生如此之思?•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有别?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有别?•1、无限风光一望中:•2、喻理遣怀陶性情:•3、山临绝顶我为峰:•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5、万方多难此登临:《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庸》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汉书·艺文志》云:•“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你推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内容?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请推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内容1、课本关于“背景”的注释——•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任江宁知府(府治即今南京市),此词大约作于此时。2、请补充:此词写作背景——???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须论世、知人。•论世——•金陵即六朝古都所在(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地居要塞•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知人——•两年后(1069)入中枢为丞相,开始变法•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站得高看得远。•位卑未敢忘忧国,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才有了他日登上北宋最高政治舞台的可能。
本文标题:登临诗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6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