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研究报告解析
1《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中期报告和店乡陈庄小学课题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我校2015年申报上蔡县基础教研室所立项课题,经上蔡县基础教研室组织学科专家评审、核准、批准列入2015年上蔡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计划,“十二五”规划综合类课题。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农村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将课题中期研究的基本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学生的个性与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懒惰贪玩,不爱学习;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令人担忧;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纪班规,蛮横放肆;有的不爱锻炼;有的语言粗俗;还有部分学生卫生存在问题,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这些不良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针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从本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入手,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生命教育、国学经典和文体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活动内容,进而在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2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不仅是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任务,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其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被动性强,主动性差;做事缺乏意志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乏见。因此,对小学生来说,我们应该重视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而多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显得过于简单化,教育的内容空、方法旧、灌输说教多、实践活动少,注重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因此,德育工作者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积极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的目的:1、农村小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本课题研究试图构建一种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科学有效模式,在实践中,探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促进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提高教师的素质,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是本课题的另一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二)研究的意义: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3少年儿童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推进以德治国,落实《纲要》精神必然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而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此,坚持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思想对后世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王富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观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就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启蒙和培养,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意义其一。其二,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期,党的十七大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奋斗目标,使我国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民,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第三,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养成,而4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品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做好品德养成教育工作,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美德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先哲的“慎始则善终”的教训很有道理。现代教育专家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学生从小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后也能及时发现和补救,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研究,只是结合德育教育实践,总结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创新有效做法,其理论价值包括:分析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健全性格;探索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积累德育教育经验;指导教师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其实践价值包括:使课本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效结合,让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的自身能力,在教育工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良好品德,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叶圣陶:“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培根论人生》: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宗教的狂热可与之相比。除此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力都难战胜它,即使是人们赌咒、发誓、打包票,都没有多大用。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任何优良的习惯都是需要而且可能有意识地来5加以培养的。我们知道,“在大脑的两半球的兴奋,最优越的区域内新的条件反射容易被形成,而且分化也能被有效地养成”。因此,一个人只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或培养,才可能迅速地和精确地形成各种优良的习惯。一个人要想有意地养成某种优良的习惯,就必须坚持既定的决心,在有关的情况下毫无例外地去进行某些适当的动作。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某种情景刺激和他们某些适当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迅速地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说,他才有可能真正养成某种有关的优良习惯。内化学说: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就是说,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都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把它们转变为素质之后,才能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在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只有把教师提出的种种教育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铁山港区所有农村完全小学。具体研究对象为火禄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三、研究目的①探求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②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③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6策,以指导本校的工作。④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对学生做人好习惯养成的研究。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讲文明有礼貌,诚实守信不说谎;遵守纪律,知错就改等。2.对学生做事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做事有始终的习惯;节约时间的习惯;乐于助人的习惯;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习惯;自我管理有条理的习惯等。3.对学生学习好习惯养成的研究。提前预习,专心听讲的习惯;提问和讨论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经常阅读的习惯;反思的习惯等。4.对学生生活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等。五、课题研究的步骤我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视,2009年9月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由陈宗东校长亲自担任组长,负责课题实施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聘请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的领导和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指导。(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6-12)从2009年9月起在全校学生当中,要求每个学生一本《弟子规》、《礼仪手册》和《养成教育》和四个好习惯要求,使学生和父母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更具时代特征,课题组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71.组织课题组学习培训查阅文献,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国内知名网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寻求更具时代特色的青少年优良的行为习惯。并在研究小组内更加仔细划分研究任务,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开展工作,确立各自的研究专题,做到分工明确,并定期展开课题汇报会,及时交流情况,触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二至五年级学生,发放324份问卷,回收324份,回收率100%。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习惯养大问卷”,分为学生做人好习惯、做事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四个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学校通过观察课内外小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几个环节确定的。(1)调查结果与说明:我们对调查所得资料,组织专人进行统计处理,其情况报告如下:表1:文明礼貌情况从上表可知,62.1%学生能向老师主动问好,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多数同学做得好。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坚持不够好。表2:做人习惯情况见到老师问好主动问好被动低头走过62.1%18.3%20.6%和别人
本文标题:《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研究报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68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