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商科帮推荐] 金融本科生进入麦肯锡的超长记录-2002
讲述者:剑走偏锋专业:金融学历:本科毕业时间:2002.7麦肯锡:偏向虎山行(1)麦肯锡印象:麦肯锡,一个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才、“为CEO出谋划策”、全球最著名的顶尖管理顾问咨询公司之一。1926年,由美国的杰姆斯?麦肯锡(JamesO.McKinsey)创建,同时开辟了管理咨询的新纪元,以其“强大的知识库”及“麦肯锡方法”而饮誉世界。麦肯锡的核心业务是向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将近100间分公司或办事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9000名咨询人员,近千名独立董事,分别来自78个国家的顶尖学府,其中约70%具有研究生/MBA以上学历,20%具有资深专业背景,还有10%是具有特殊才能的专家。1959年麦肯锡进入亚太地区,1993年成立麦肯锡(中国)公司。这是一个拥有“天堂与地狱”双重特征的公司,需要以青春与智商作为代价才能生存下去的的公司。每年以极其严格的人才选拔方式在全球挑选那些能吃苦、有野心的精英,而这些人在残酷的“UPOROUT”人才竞争机制中大部分人在2—3年后被淘汰或自动出局。目前麦肯锡在中国招聘毕业生只限定于复旦、交大、清华和北大等少数高校,绝大部分是研究生/MBA以上学历,本科生是特例。未雨绸缪:民间流传一句话:不去深圳就不知道自己钱多少,不去北京就不知道自己官多大……套用一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多聪明,就去参加麦肯锡的面试,它有足够的问题让你认识自己智商有多低;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少精力,你就去麦肯锡工作,这里有足够多的工作让你“英年早逝”……这个以“方法”闻名于世的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成为很多领域里的蓝本,在管理咨询界,麦肯锡是一个神话。早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对麦肯锡如雷贯耳,向麦肯锡学习已经成为我大学学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关于麦肯锡的书籍我都买回来研究,同时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尤其是那些离开了麦肯锡的人或者麦肯锡的客户泄露出来、换取现金的“机密资料”,包括培训教材、客户方案、麦肯锡内部讲义等,还有麦肯锡公开的一些宏观经济研究报告等,总之,只有与麦肯锡有关的信息,都在我的收集、整理、研究的范围之内。真相: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因为专业限制,可以选择的工作范围其实很窄。为顺利就业,必须提前熟悉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企业,积累相关的行业知识,对这方面的信息有比较深度的了解、研究,并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才能弥补专业设置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企业首先选择的是那些能更快适应岗位的人才。其实对于学金融的我来说,单一的金融学习可能无法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满足麦肯锡的要求,但是我知道在麦肯锡,那些顾问们都有行业、专业领域的分工,而不是全能的,只要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就有可能进入麦肯锡。在麦肯锡的面试中,“案例分析”是唯一的考察工具——也只要这个工具就够了。为了加强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我特地买了哈佛MBA案例大全(当然是盗版的),有的时候我在想,也够为难自己的了,我不是天才,却把自己当作天才来折磨。然而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自进入到21世纪后,就很少招聘本科毕业生了。一般都要求硕士、MBA以上。在研究生、MBA泛滥的时代,麦肯锡更加吝啬于向本科生提供职位。尽管亚太地区的业务快速增长,中国的高端企业也开始进入了它的客户群,麦肯锡每年在中国招聘的职位也只有20个左右,我要想在如此少的职位中分一杯羹,无异于“虎口拔牙”。而且本科生即使进入了麦肯锡,也很难有发展机会,必须与那些研究生、MBA们同台竞技。这是一个特别的行业,为别人提供智力服务,因此需要比别人更聪明,在我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真相: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任职门槛,即胜任能力,包括学历、经验、专业、态度等。门槛高低由企业的产品、客户、所在行业、竞争等因素决定。求职者在选择目标行业、企业、职位时要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位才不至于让自己身心疲惫,否则会因为无法获得成就感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实,在我的内心里还有另外一层想法:出国。北大的本科毕业生有三条路:第一选择是出国,第二选择是考研究生,最后一个选择才是就业。我选择了出国,在我以及我的老师们看来,金融专业出国深造可能更好一点,即使以后从事咨询顾问工作,更高的学历更具有竞争力。于是我申请了美国一所比较好的学校。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受9.11事件的影响,2002年的上半年第一次签证遭到拒签,为了谨慎起见,被迫等待到下半年再次申请。这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柳暗花明:由于出国签证不顺利,我只好做第二手准备:找份工作先干着。尽管这个时候已经是2003年的4月份,就业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就业形势还没有“风雨满楼”,何况是“北大的女儿不愁嫁”。我几乎没有花什么力气就接到了一家外资银行的OFFER,另外有几家不错的公司也有意向,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多少挑剔的余地了。2002年5月7日,忽然得到麦肯锡要来北大开宣讲会的消息,这让我重新点燃了心中的希望。2002年5月10日,北京大学交流中心阳光大厅,挤满了北大的硕士、博士,还有少数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本科生——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聆听世界最聪明的公司为自己做广告。我感觉到现场的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尽管麦肯锡只在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几所学校招聘,但是可怜的招聘人数以及数目庞大研究生队伍足可以让任何一个本科生成为“炮灰”。但是宣讲会上我向麦肯锡招聘官提了个问题,他的回答让我彻底找回自己:“请问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在这次招聘中有没有机会?”“如果你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行,麦肯锡是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觉得怀才不遇,你也可以到麦肯锡来;如果你比其他人更能吃苦,你就来应聘……”真相:“名校效应”在很多企业里根深蒂固,尤其是那些薪水不成为问题的企业,这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良莠不齐”的现状紧密相关。在企业看来,单看专业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区别,但在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实践等方面知名学校要比一般学校更具有优势。对我来说,这句话就够了。记得有部大片叫《决战丛林》,这次应聘与其相似,我必须在研究生/MBA、博士们的“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打开麦肯锡(中国)的网站发现,麦肯锡只招三种人:合伙人(associate)、资深顾问(expert)以及商业分析员(businessanalyst),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只有一种选择——商业分析员。(在麦肯锡,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MBA,只要是毕业生必须从商业分析员开始)。看了招聘要求,谁都觉得自己可以应聘,专业在麦肯锡好象没有多少作用。麦肯锡在网站上写道:我们寻找那些具有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与领导能力,并且勤奋、自信、有野心的人,同时具备出色的中英文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与别的知名企业一样,麦肯锡需要按照他们的格式在线提交英文简历。真相: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的企业都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一是统一格式,方便企业按照自己对人才信息的要求获得详细的资料,方便浏览、管理;二是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库,进行战略人力资源储备。应聘者除了在人才网站注册简历外,有必要去自己心仪的公司网站注册简历,并随时更新,以便及时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关于简历,我琢磨了好长的时间,通行的方法是“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也比较认同。麦肯锡是个特别注重“经验”的公司,在简历里充实这方面的信息是必须的。可是什么样的“经验”在麦肯锡的眼里才算得上经验呢?对比了麦肯锡的职位要求,总体可以分为三类:知识、技能与经验,于是我一项一项对照,开始总结。关于知识,我写了自己的专业修养,以及知识结构如何丰富等;关于技能,我写上了以前搜集、整理的关于管理咨询方面的方法;关于经验,我写了在一家银行实习的经历。这应该是一份完整、对口的简历。至于成绩就不大写特写了,因为“进了北大后,用人单位不会在意你的大学成绩,因为他们能够理解你不想再为成绩读书”。当然最后还是用一句话做总结:“麦肯锡需要那些热爱职业、并为这个职业投入全部精力的人才,我恰好就是。”整个看来我的简历结构是清晰的,重点也比较突出,多少会让人有印象的。真相:最有杀伤力的简历就是“针对职位定制的简历”。每个企业招聘职位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不同,招聘官首先从简历内容判断应聘者资格。一份格式、内容固定的简历很难适应所有职位。最好的办法是:应聘者首先要圈定3—5个适合自己的不同职位,然后参照职位要求分别定制不同风格的简历,突出自己那些与职位匹配度最高的素质,才能有的放矢。投出简历后,我开始在矛盾的心情中等待,因为离银行签约的日期已经不远了。如果不能在这段时间内接到麦肯锡的通知,那我就不得不放弃了。我估计了自己的处境:银行的OFFER是现成的,而麦肯锡是未知的,即使有面试通知,如果到最后功亏一篑,岂不“陪了夫人有折兵”?这个时候,老天还是很眷顾我的,不知道是宣讲会后的第几天,我接到了来自麦肯锡的电话,说要对我进行初步的PhoneInterview,这早在我的准备之中,对于一个GRE考了高分的我来说没有多少障碍,实际情况是phoneinterview并不影响进入面试。接着对方通知我第二天参加面试。这个消息让我激动不已,好似梦中情人在向我摇动手中的橄榄枝。麦肯锡:偏向虎山行(2)面试通知:从接到面试通知开始,我知道自己已经走进由硕士、博士们围成的“丛林”了,而且已经闯过“简历筛选”的生死关。据了解,麦肯锡(中国)每次招聘都会收到2-3千份简历,这些简历要经过两轮筛选,最后确定大约50-60份通知面试,这对我已经是个奇迹。为了能成功突围,从接到面试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翻箱倒柜,翻出所有关于麦肯锡的资料,包括被公开的在面试中采用的各种案例,甚至包括通过网络下载的客户方案,都仔细研究了一遍,包括理论、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在为面试做准备,而是在为了一个重要的客户做提案,即使明天面试失败,今天的准备也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大演习。与别的企业不同,麦肯锡的面试程序与内容已经是完全公开。打开网站,麦肯锡已经告诉了一切,甚至包括面试题的SAMPLE。如果把面试比做一个里面有机关的箱子,应聘者需要从中通过,很多企业的箱子是黑暗的,看不清机关,应聘者进去后“挨了一顿修理”,出来后“脸青鼻肿”;而麦肯锡的箱子是透明的,每个机关都能看清楚,机关很厉害,如果你不怕,就尽管进进去试试,如果实力不济,死得就更惨!真相:目前大部分企业没有公开面试程序,原因有:一是该企业没有建立结构化面试机制,面试还停留在“感觉”阶段;二是有结构化的面试机制,但是担心应聘者针对面试程序“反考察”,导致面试判断失真。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尽可能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作为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于人才招聘有自己独特的面试手段,任何虚假、形式的东西都会在那些苛刻的面试官眼皮底下“裸奔”。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开阔的知识面、敏捷的思维才是不可能赢得机会的,所以任何临时针对麦肯锡的面试准备是没有用的。面试在远远要早于你面对面试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麦肯锡在北京顶尖的CBD嘉里中心办公,但是面试安排在五星级酒点,这是牛气冲天的国际企业一贯的做法。面试当天,我起得很早,特别整理起自己的着装。在我的印象中:咨询师都是人模人样的,一色的西服、领带,铮亮的皮鞋,手提公文皮包,即使是没有任何内容也行头十足。经过一番拾掇,照了照镜子:嘿嘿,小样的不打扮还不知道,一打扮还真那么回事,真是“钻石赠美人,宝刀配英雄”!走进丛林:面试在酒店的一个会议室里进行。前来参加面试的人挤满了整个会议室,足有60人之多。从他们的外型看,都是带有研究生/MBA气质的,类似我这种拥有一张稚嫩的脸的人不多。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场面对本科生几乎是一场灾难:根本提不起信心。好比你正在向一家公司介绍自己的管理软件,而比尔.盖茨就坐在你的身边。10点整,接待小姐告诉大家现在进行笔试。笔试题是全英文的,题型在麦肯锡的网站上已经给出,只是内容及提问的方式不同。总共3道案例大题,每道题有10个从案例中引申出来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有几个备选答案——典型的麦肯锡案例分析风格。由于阅读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基础。笔试题目的很清楚:测试“数字敏感度”,大部分问题
本文标题:[商科帮推荐] 金融本科生进入麦肯锡的超长记录-200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2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