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九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解密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一、文言实词知识归纳高考解密知识梳理(一)通假字文言文中,常常有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这就是通假现象。如“具”通“俱”、“惠”通“慧”、“直”通“值”等,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切莫望文生义。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通假的方式一般有四类:1.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蒲苇纫.(纫,通“韧”)如丝。(《孔雀东南飞》)2.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鸿门宴》)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3.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举酒属.(属,通“嘱”)客。(《赤壁赋》)4.形近通假。形近通假指的是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形体相近。说.(说,通“悦”)怿女美。(《静女》)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如“蚤”可以通“早”,但“澡”和“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假字。如“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和“阳”都通“佯”。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二)一词多义1.由本义发展,产生引申义、比喻义等。“负”,本义为背、载物、载,引申为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等。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武安负.(依仗)贵而好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属”:(1)shǔ,意思有:①隶属,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2)zhǔ,意思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文”(《张衡传》)。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3.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复”作动词,意为“恢复”。)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复”作形容词,意为“双层的,夹层的”。)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三)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类:1.词义扩大一是由专名扩大为通名。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江河;二是词义表示的范围扩大。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国”指都城,现指国家。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2.词义缩小(1)词义义项的减少。如:“劝”,古义常用义项有:①鼓励,如《劝.学》的“劝”。②劝说、规劝,“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现已不作“鼓励”讲。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2)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如:“丈人”,古代指老人,如“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现代专指岳父;“金”,原是金属的通称,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现代专指金子。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3)词义程度的减弱。如:“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义指一般的肚子饿。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3.词义转移(1)表示甲事物转移为表示乙事物。如“泣涕.零如雨”(《迢迢牵牛星》)的“涕”,古义指眼泪,而非今义鼻涕。(2)由甲意转移为乙意。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短歌行》)的“烈士”,古义指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今义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3)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的“走”,古义为跑、逃跑,今义为行走。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的“爪牙”,古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义词。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四)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现象。1.词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①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意偏在“作”,“劳作”之意。②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意偏在“去”,“离去”之意。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2.词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意偏在“姥”,指婆婆。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意偏在“兄”,指兄长。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五)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有些词有时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是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几种情况。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二、文言实词词义理解出错的主要原因高考解密1.不明词义混淆实词的词义,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难以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别,这都会导致错解实词。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例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质:询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善: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录:记载解析:D项,“录”意为“抄录”,不是“记载”。如果解释为“记载”,上下文就不贯通了。答案:D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巩固提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D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解析:D项,①负:辜负,对不起。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2.以今释古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固,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题目常以今释古的角度考查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例②】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结束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连年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解析:B项中的“完”,今义就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极少见到这个意思,而且将其代入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句中应为“缴清”之意。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完”有“赋”与之搭配,是说“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清”,这样文意才能贯通。答案:B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巩固提升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都督阎公之雅望..B.千里逢迎..C.于是相如前进..缻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A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解析:A项,雅望:古今意义均为“清高的名望”。B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C项,前进: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D项,行为: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3.不明通假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要掌握此类现象需要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例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解析:C项的“倡”为形声字,从人、昌字,本义为“唱歌的艺人”,有引申义为“歌唱”,也可理解为通“唱”,原文是说“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将“倡导”放到语境中是不合文意的。答案:C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巩固提升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迷涂.知返,往哲是也涂:通“途”,道路B.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解:通“懈”,松懈C.秦舞阳色变振.恐振:通“震”,震惊D.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B解析:B项,解:解除包围。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4.不分双用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一样,即古今双音同形异义词。【例④】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2)依乎天理,因其固然..(3)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4)故曲尽其形容..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解析:第(1)句中的“知识”,是两个同义复词的连用,理解为“熟悉的朋友(亲友)”和“知道(熟悉)的人”。第(2)句中的“固然”不是现代汉语的连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意思是“本来的样子”。第(3)句中的“必定”,不是现代汉语的副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必然”“安定”的连用,是“一定治理好”的意思。第(4)句中的“形容”,也不是现代汉语的动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形体”和“容貌”的连用。答案:(1)熟悉的人(2)本来的样子(3)一定治理好(4)形体容貌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巩固提升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今齐地方..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士之行为..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祭祀的牛羊等写文章父母兄弟,亲人土地方圆品德行为高考解密5.无中生有翻译文言文词句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但两种方法均应立足原文,不能主观臆想组构译文。【例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治.室于毁垣中治:修建B.臣不敢私.私:独占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状:情况D.为留守者居.半居:超过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解析:D项将“居”解释为“超过”,放在句中表示“超过一半”,似乎很通顺,很合情理。但“居”除了“居住”“处在”“占有”等词义外,与“超过”并无任何关联,“居”根本无“超过”之意。即使在表示“过了……时间”之意时也不能解释为“超过”,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此句中的“居”应解释为“占据、占有”之意才与上下文意贯通,即“他在为官的五十年中,做留守的官职占有一半时间”。答案:D高考解密真题演练栏目链接高考解密巩固提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
本文标题:专题九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4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