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诫子书诸葛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重点实词,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重点)2.理解文中成才的所需条件,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写法。(难点)3.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重点)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三顾茅庐”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其对后代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背景简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夫(fú)淡泊(bó)淫(yín)慢遂(suì)成穷庐(lú)治(yě)性读准字音,熟读成诵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清净、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用摒除杂念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介词,来(3)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增长才干成就学业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放纵懈怠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于是,就意志消失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迅速逝去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A.作者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惜时(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关系: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从全文看,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能成为一名君子。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证修身治学正反对比论证惜时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首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论点。接着分别从治学(正面论证)、修身(反面论证)和惜时三个方面来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将复何及!”本文主要写了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是什么意思:这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例如,你的论点是只有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你举的例子是雅典奥运会时,中国女排奋战到最后一局,谁也没有放弃,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正面论证。如果你用一些人半途而废最终没有成功的例子,就是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就是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
本文标题:第16课《诫子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4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