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引言唐代文学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开放,文化发达,在这些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代文学一片繁盛景象,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词。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唐诗经历了台阁宫廷→关山沙漠→纤柔卑弱→清刚明丽→虚内华外→文质彬彬的过程。沈佺期、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李白、杜甫。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既有年轻的憧憬,也由于长大的惆怅。那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思考:“青春是什么”?《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首关于青春的歌,从爱春、赏春、到惜春、伤春、从对纯洁爱情、有限生命的珍重,到对无限时空、宇宙的思索,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感到的那种青烟般的惆怅和哀怨,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美的历程》)青春的惆怅题解:《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但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张若虚约生于660-720年间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间(李显复辟用则天年号705-706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同以吴越名士,驰名京都。开元初(713-741年),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二首。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春江花月夜》本为六朝乐府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在内容上,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翻译: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翻译: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翻译: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洁的圆月一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翻译: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开始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这是诗化了的时间,诗化了的哲学。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淡淡的伤感和烦恼迷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翻译: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翻译: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翻译: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翻译: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翻译: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3:主要线索和诗歌意蕴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思妇、游子等,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5:艺术特色①:构思精巧: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作者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显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②: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在章法上追求整齐,但过于整齐就显得呆板沉闷。《春》诗共36句,像9首绝句组合而成,显得整齐匀称,但每过一绝,韵律和内容却有变化、发展。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一唱三叹,回环往复。4:情景理交融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了新的含义。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③:在语言风格上,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问答句式、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等使《春》诗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给人一种续续相生,摇曳多姿的感觉。词藻华美,音韵婉转,具有文人诗的风味。6:超越前人同题作品之处①:美仑美奂的景物描写②:深邃而普泛的宇宙生命意识③:永恒绚美的爱情主题④:诗歌艺术技巧的高绝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意象充实,境界开阔,“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由众多意象融织成完整诗境。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表现出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考,却又全都沉浸融化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由此营造出明丽、静谧、梦幻般的美的情调和境界。诗情优美,哀而不伤。语言优美,韵律和谐。1、浓郁的诗情离别相思是文学作品永恒主题之一。就抒情内涵来说,此诗是非常深广而有普遍意义的,从抒情方式看,它避免了愤激怨悱,而是把浓浓的情思,化为淡淡的哀愁。在夜月的纯净光色中,这种离思透出一种空蒙、迷惘、惆怅、柔和的情调,它像轻梦,像丝雨,轻轻地飘过,却又久久地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这种把痛苦的离别相思诗化、景化、哲理化的艺术处理,使读者讽咏时因其美而忘其苦,堪称美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2、清丽的画意诗题“春”、“江”、“花”、“月”、“夜”五字本身,都是令人醉心的美景。皎洁的月色与江和花交织成了美丽的画面,再经诗人的错综离合,点晕渲染,反复咏叹,使整个画面澄澈如水晶,雅淡如梨花,清丽而静谧。诗写出了美景既存又逝的双重情趣,景物之丽更显哀情之浓,哀情之浓愈觉景物之丽,两者相互烘托,并臻妙境。3、深邃的哲理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总结:诗情优美,哀而不伤。语言优美,韵律和谐。1.构思精巧2.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3.语言风格,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众家评说从唐至元,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读者冷落了好几百年,直到明代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李攀龙《古今诗删》才将此诗重新纳入大众的视野,后至清末王闿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评价才确立起张若虚及其《春江花月夜》在唐代诗坛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以来,鉴赏、分析《春》的专题论文数量不多,但成果一直不断,涉及作品的立意、构思、语言、意境等多个层面的探讨。就《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最引人注意的是作者借月之永恒所表现的一种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这确是之前的同题作品未曾涉及的内容。闻一多曾大加赞赏: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张若虚这态度不卑不亢,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对闻说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并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他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的憧憬喝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截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青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作品里描写的爱情,完全摆脱了南朝宫体诗一贯呈现的淫靡与轻佻,表现的极为纯净、动人。研究者们还比较一致地认同张若虚在创作构思、意境营造、语言运用上的努力。比如: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王维诗歌特点: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年少有为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
本文标题:春江花月夜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6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