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P6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是狭义的生产关系。当人们生产出产品后,就进入分配、交换、消费领域,构成产品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生产的决定作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物质内容看,分配的对象、交换的对象、消费的对象都只能是生产的结果。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了分配什么、分配多少,交换什么、交换多少,消费什么、消费多少。而是从社会形式看,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同样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如果分配合理、交换顺畅、消费发展,就能促进生产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对生产起到阻碍作用。总之,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对生产起着积极的反作用。2、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P7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起反作用。任何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与自己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保护和促进。如果离开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就无法理解国家对经济的作用,无法理解经济政策的作用,无法理解政府的宏观调控,因而也就无法解释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还要谈一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分析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性。4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答: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5.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答:统一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任何一件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的,并将其自然属性体现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将其社会属性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矛盾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为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其次,商品交换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分离而实现,即买卖结束,卖方实现价值,买房实现使用价值,各自在分离中得以充分体现。最后,商品交换必须在市场中进行,交换价值的高低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等,往往使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双方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难以实现。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更为明显。(统一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矛盾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6.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需具备两个条件,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7、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P14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同时支出的两种两种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是实质,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具体劳动是形式,是人类劳动耗费的具体形式。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只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作为价值源泉的抽象劳动,只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8.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和变动的?商品的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就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在确定商品的价值量时,既要把个别劳动时间换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要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内),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之间的时间分配)商品交换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部门进行分配,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这个问题了解一下就好,教材没有提及9、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如何产生的?P30背离: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产生:商品价格除了由价值决定外,还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生产者争着出卖商品,其价格就会跌落到价值以下;反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销售者待价而沽,价格就会涨到价值以上。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要求的?P30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实现要求:①不管商品价格如何涨落,总是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而上下波动;②从商品交换的长时期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种高于或低于的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总体上看,价值与价格相等。11、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P31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分配社会劳动。第二,自发推动创新,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1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本质是什么?P18,22货币的产生:(1)偶然的物物交换;(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它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商品交换体现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现在,商品交换要通过货币媒介来进行,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货币也就具有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13.如何理解“金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P26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最初只是普通的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物物交换中充当过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凭借其特点取得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携带等自然属性,因而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14.货币有哪些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5、货币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形式?P24答:其形式演变主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四个阶段。16、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P26答:纸币流通规律就是指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的基础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要记熟公式)17、什么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特点是什么?P28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的方式出售商品或劳务时,买卖双方相互提供的信用。特点:第一,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商品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赊购商品的是从事生产或流通的职能资本,而提供商业信用的也是掌握商品的职能资本;第三,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18、什么是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有哪些特点?P29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所有者以贷款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的信用。第一.银行能够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于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第三.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这是由于银行信用既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又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可以投向任何部门。1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P34答:根据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它的产生必须以流通过程作为媒介),要实现价值增值,资本家就必须在G-W阶段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资本价值增值的前提。2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P34答:流通过程是价值增值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流通过程,就无法产生剩余价值。但按照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的基本要求,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价值是不能发生增值的,所以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是,生产的原材料、劳动力等要来自流通领域,而且,生产出的商品要在流通中交换,才能实现剩余价值。所以说剩余价值的不在流通中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2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P35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在不同所有制条件下,社会会劳动过程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的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的增殖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价值形式和价值增殖过程两部分。所谓价值形成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具体形式,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有凝结成新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门。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那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继续延长,新创造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多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可见,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22.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P38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工人的工作日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这取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4)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构成。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以及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5)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8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