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的概念(一)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道德与法律不同。(二)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品行、操行等。品德就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三)道德与品德的辨析联系: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二、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区别:第一、道德是信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信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同于品德内容。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二)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观点1.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位一体。2.四要素理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要素3.品德心理结构的系统学说林崇德认为:品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品德结构中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2.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具有层次性3.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连续性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阶段性5.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多样性第二节国外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一)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杜威在《伦理学》中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行为受有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2.第二阶段: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3.第三阶段: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已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不再不加思考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能自发形成其道德观念。道德判断是一个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的判断,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P336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第一级: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第二级: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第三级: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3.对柯尔伯格理论的评价P338二、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一)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1.儿童品德的形成是操作行为本身强化的结果。善的东西,就是产生正强化的东西,即正强化物;恶的东西,就是产生负强化的东西,即负强化物。2.重视外部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道德教育就是通过环境的控制和改变而实现对道德行为的控制和改变。3.从外部环境和强化效应来解释道德行为的。(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1.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2.经典实验1)模仿学习实验:用道德判断故事测量5-11岁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结果:没有明确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2)攻击性行为实验:学习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情况下仍能进行。3)抗拒诱惑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观点: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而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4)言行一致实验:揭示成人言行不一致对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成人和教师的榜样行为很重要。结论:儿童的行为形成过程中,个人、环境、行为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新精神分析派的道德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1-3岁)3.主动对内疚阶段(4-5岁)4.勤奋对自卑阶段(6-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6.亲密对孤独阶段(20-24岁)7.繁殖与停滞阶段(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65岁以后)三个伦理发展时期:儿童期的道德学习、青年期的伦理或思想实验、成年期的伦理巩固(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P346第三节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品德形成的三阶段:顺从、认同、内化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一)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道德认知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品德上表现,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道德认知的三个基本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产生掌握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认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评价是个体道德认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道德认知逐渐形成的主要标志;道德信念是系统化了的、深化了的道德知识,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个体道德生活的指南。(二)道德认知的教育干预研究现行教育干预研究中涉及的教育干预方法分为五种:短期训练法、课堂讨论法(认知冲突法)、人格发展法、学业课程法、价值观辨析法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一)道德情感的涵义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道德情感的内容: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道德情感的形式: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1)每个年级都有道德情感的5级水平,随年级的递增,高级水平逐步增加;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点;3)小学儿童对不同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感有差异,发展不平衡。2.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1)道德情感的内容更为丰富并有明显发展;2)道德情感更具有自觉性;3)道德情感仍然不稳定且难于自制。三、道德意志的形成(一)道德意志概述1.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战胜利已的道德动机,坚持排除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2.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道德意志的品质和言行一致这两个方面。道德意志的品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二)道德意志的发展1.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1)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2)良好的榜样、愉快的情绪能增强儿童道德行为的抗诱惑力;3)逐步明确道德意志的目的性;4)在外力作用下,其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离不开检查与督促。2.中学阶段道德意志的发展1)道德意识的坚持性自制力方面有明显的差异;2)道德意志的控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3)存在四种类型:第一类是道德认识、动机基本正确,只是由于意志力不强而引起的言行不一致;第二类是有良好的道德动机,道德言论与行为统一,即言行一致;第三类是以不良道德认识或情感作为动机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造成言行不一;第四类是个别品德不良青少年在私下发表的错误认识和暗中进行的不良行为是一致的。四、道德行为的形成(一)道德行为概述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二)道德行为模型美国莱斯特认为道德行为由四个过程组成:1.解释情境2.作出判断3.道德抉择4.实施行动(三)道德行为发展1、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特点1)小学儿童各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水平较低;2)劳动习惯较差;3)关心父母、教师、他人的习惯较好。4)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形成一个“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2、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特点1)内化了的、稳定的道德认识逐渐成为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枢纽;2)少年与青年的道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差异;3)青少年道德习惯具有不一致性。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一)外部因素1.社会文化条件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3)学校与集体。2.家庭环境(二)内部因素1.智力水平2.受教育程度六、品德培养的策略(一)晓之以理,提高认识1.价值澄清2.恰当地运用单面论据、双面论据只用正面或反面论据,称单面论据;运用正反两方面论据,称双面论据。低年级运用单面论据,高年级运用双面论据。3.小组道德讨论小组讨论的三要素:课程要素、班级要素、教师行为要素4.群体规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定有助于态度的改变。(二)动之以情,引起共鸣1.情感感染,以情育情2.情境引发,因境育情3.引导理解,以知育情4.舆论强化,以群促情(三)导之以行,落实行动1.激发愿望2.组织训练3.自我强化4.适当的奖励与惩罚5.树立榜样,促成迁移第四节品德不良的矫正一、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2.家庭教育不当3.学校教育的失误(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2.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3.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二、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一)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二)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三)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四)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二、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认知3、顺从4、同化5、内化6、移情三、简答1、人的品德心理结构具有怎样的特征?2、品德培养的原则与策略?3、简述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4、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四、论述1、试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产生原因好教育措施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8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