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中国佛学的二种读法1.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佛学是中世哲学的主流,形成中国中世哲学的宗教哲学转向与经院哲学的建立2.从佛教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佛学是佛教二千多年发展的诸多型态之一:印度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本课程主要依第二种读法吕澄中国佛教研究法华梵的对比译者的辨伪《起信录》叙事的论世时代错误的订正《后汉书‧西域传》理论的证议原来意义的寻究人物的疑年年代异说的决定玄奘、道安、罗什案:吕澄较为关注历史研究法,非哲学思想研究法。唐、牟研究中国佛学则几乎不谈历史,只谈其中具有哲学成分的部分。第一讲从第四、五世纪(南北朝)到第十世纪(北宋以前)中世佛教哲学的时代:中国佛教徒经过数世纪的传译讲学,消化来自印度的佛教,建立汉语系的大乘佛教宗派(天台、华严、三论、法相、禅、净、密)。第一讲经院主义与经院主义的结束:禅宗瓦解了经院主义(儒家经学、道教经学、佛教经学),开启理性自由的思想(宋明心性之学)的兴起。(经院主义Scholasticism在西方指的是中世纪末期-从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初-以经院(school)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特色表现在注释与论义的方式,在哲学上则由Aristotle著作主导,特别是实体与属性之二分。方法上,在讲解有疑义的文献时,正反具陈,以逻辑论证的方法,寻求解答。学校教学则分为早上的讲读(lecture),下午的论辩(academicdisputation)。学制上,以八年的时间修读logic,grammar,rhetoric,arithmetic,geometry,music,astronomy基本学科。再进修theology,law,medicine。)第一讲佛教在印度与中亚佛陀(Buddha463-383BCor511-431BCor569-489BC),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可能比孔子(551-479BC)稍晚:佛陀的教团(沙门sramanas)vs.儒家的游士集团四圣谛(苦、集、灭、道)、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盘寂静)救赎论:从「轮回」(samsara)中追求「解脱」(moksa),「业」(karma)意识分析与实践论:心(citta)意(manas)识(vijnana),止观、瑜伽出世主义:出家vs.在家,见《牟子理惑论》公元一、二世纪时佛教正式传进中国,大乘运动已在印度开始发展。大乘与小乘同时传进中国。第一讲佛教的传入正式的传译始于第二世纪:安世高(于后汉147年至洛阳)传译小乘上座部(禅数),支娄迦谶(167年至洛阳)传译大乘经(般若经)。二人皆来自西域。中国文化和印度、中亚文化的接触。不同的语系(梵语Sanskrit,龟兹语、栗特语)。安世高安世高:译出《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藉skandha(蕴=阴)、âyatana(处=入)、dhâtu(界=持)之分析以论「无我」,典型的小乘论法。《安般守意经》讲数息法:安般(ânâpana=âna-apâna=breath)即出入息;「安般守意」即藉由数息以达意识集中。译文中出现道家的用语:「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T.15.164.a)案:这即是「格义」,以道家的观念来疏解佛教,也藉此结合道家的胎息法和佛教的数息法。安世高传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博综经藏,尤精阿毘昙学,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几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语。于是宣释众经,改胡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等。《出三藏记集》第十三安世高来华:147年(汉桓帝建和初年),前后约30年。传承:上座部。译经:35部,45卷译经范围:主要是从大部阿含经译出,如《杂阿含经》五种,《中阿含经》六种,《长阿含经》一种,《增一阿含经》一种,都和止观法门有关。译笔:偏向直译。支娄迦谶公元167年来到洛阳,通晓华语。译经:大乘经典《般若道行经》10卷《般舟三昧经》2卷《首楞严经》2卷译笔:「敬顺圣言,了不加饰」,「因本顺旨,转音如己」,「辞质多胡音」。反映出龙树以前印度大乘经典流行的情况,如《宝积》部,《般若》部,《华严》部。对中国佛学的影响在于般若学的传播。支娄迦谶支娄迦谶:译出《道行般若》,亦用道家语:「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如是怛萨阿竭,本无不坏亦不腐。」「本无」当是「真如」(tathatâ)的汉译,「怛萨阿竭」则是「如来」(tathâgata)的音译。又以「无极」译「涅盘」(nirvana)。又译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皆为大乘实践法门。支娄迦谶传支谶,本月支国人也。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汉桓帝末,游于洛阳。以灵帝光和中平之间,传译胡文,出般若道行品、首楞严、般舟三昧等三经。《出三藏记集》第十三支谦汉末,三世纪人,生于中国的月支人,通文学,兼习梵书,译有29部,也做会译和译住的工作,译笔由质趋文。朱士行三世纪人,中国第一位出家比丘,第一位西行求法,到达于阗,得《放光般若》梵本,由弟子送回洛阳,本人终身留在西域。小结佛教带进哪些不同的哲学与宗教议题?带进全然不同的哲学语汇,连带着也带进对于世界(无常)和人(无我)的不同解释,以及不同的实践方式(禅定)。不同的哲学方法(因明)。佛教之于中国文化正如来自希伯来的基督教之于欧洲欧洲-│希腊文化----先秦文化│-中国│基督教-------佛教│
本文标题:中国佛学的二种读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9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