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化及其后果一、城市化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或者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规模景观物质构成职能城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我国城市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在10万人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原始群居的固定居民点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劳动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于是开始出现了产品的交换,这时人类社会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的分工,居民点随之分化,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一批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500~3000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在两河流域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4400—4000年前曾有六座古城:河南登封王城冈、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冈、山东章丘城子崖和寿光边线王城岗。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沿袭农业村舍的结构特征。大工业带来了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变化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种社会过程是互为因果的,两者都可以引起对方发生螺旋式的上升。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由于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和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和企业向城市四周扩散,引起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和郊区城市化新趋向。在中心城市周围开辟卫星城,形成新的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与中心城市组成城市群,开始城市发展的巨型化阶段。大都市带特点:城市人口规模大,可达0.35至2.5亿,人口密度至少为25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大都市带在保持整体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其中的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从而促进了互补发展。大都市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联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大都市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电力输送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位置三、城市化的生态后果城市化特点: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需水量增加;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减少;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城市化景观现代农业景观-1950~传统农业景观-1800~1950历史乡村景观-1100~1800铁器时代末期景观-约公元前1000新石器及青铜时代景观-原始自然景观-城市景观发展变迁过程城市化发展过程孤立农家市井集镇老工业区新工业区交通线形式对不同城市景观类型形成的影响海岸地面抬升促使港口向河流下游深水处迁移,船只吨位(吃水深度)的增加亦加速了该过程—港口城市形成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工业大发展,使得环境污染达到极其严重的地步。由此造成的灾难性事件频繁发生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诸如: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粮食等,也都集中反映在城市里。城市人口的暴涨和规模的扩大,占用大片的耕地,一方面增加了粮食的需要,同时却减少了粮食的生产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不合理的利用,既造成资源的紧缺,又污染了环境。人口高度集中所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城市居民的个人行为和态度的特征发生重要影响。青少年犯罪、娼妓、吸毒、酗酒、自杀、骚乱、心理障碍病等等成了高度城市化社会中屡见不鲜的问题。要素影响评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楼)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质灾害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出现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也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素农村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人口分散、农业人口密集、非农业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低高信息、交通欠发达发达文化、观念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城市化过程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城市中物质流基本上是线形的,物流链很短,大量的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利用。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且大部分为人工辅加能源,使用的浪费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城市中各部门分割,行业间常常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城市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看重当前经济效益。城市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消费者生物量总是超过初级生产者生物量,生态锥体倒置,稳定性差。城市中密集的人口,鳞次栉比的房屋,把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其结果是人和自然的隔绝,以及人际间关系的疏远和紧张。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在逆温条件下形成的二氧化硫和粉尘的空气污染事件;1943年5月到10月,美国洛杉矶发生的由于汽车尾气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镇在逆温和多雾的天气情况下,由于冶炼厂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引起的空气污染事件;1952年12月,位于泰晤士河谷地区的英国伦敦,在逆温和多雾的情况下,出现空气中二氧化硫超标20多倍,粉尘超标10多倍的空气污染事件,4天之内就夺走4000人的生命;1961年,日本富山县由于镉污染引起的骨痛病事件;自1953年以来,日本水俣(yu)湾沿岸地区由于含甲基汞的废渣排入水体后,通过食物链引起人们神经中毒的事件;1968年3月,日本九州由于多氯联苯污染水体和食品,造成米糠油食物中毒事件。
本文标题:城市化及其后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99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