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民为贵》课件(公开课)
民为贵一、导入民为国本•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士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看待百姓如同对待受伤者一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它的灭亡,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尚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Principlesof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ofDemocracy)、民生主义(PrinciplesofPeople'sLivelihood)。民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二、字音。社稷()粢盛()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胥()溺()谆谆()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篡()jìzīchéngjiézhòushìkuàngtăquèzhānàixūnìzhūnpùCháojìnsòngōucuàn二、疏通文意齐读第一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第一则:提出民贵君轻的中心话题。•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国家,就重立一个贤君;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这样之后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第一部分:1、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是故:因此。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二:文意疏通二、疏通文意齐读第二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第二则:提出民为贵的理论依据:不仁义的君主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地诛杀。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件事吗?”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宣王说:“臣子杀害君王,可以吗?”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听说武王诛灭了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第二部分1、汤放桀:放,流放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二、疏通文意齐读第三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第三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分析失天下与得天下的真正原因是民心向背。•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第三部分: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2、得天下有道: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3、斯得天下矣:斯,那么,就。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7、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二、疏通文意齐读第四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第四则:民为贵的事实依据,“君权神授,君权民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尧以天下与舜:与,给。•2、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然,形容词尾,……的样子•3、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露,公开。•4、而事治:治,处理的好;夫然后之中国: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5、而居尧之宫:而,如果。•6、天与之:与,亲附。二、疏通文意齐读第五则,翻译并总结本则的主要内容。第五则:善政不如善教,善教得民心1、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声,声望。2、善政,民畏之:善,好的。畏,畏服。选文结构理论依据:仁与义得民之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君权民授:禅让的真正原因善政与善教:善教得民心中心:民为贵
本文标题:《民为贵》课件(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79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