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6第六讲 新闻自由、新闻逼视和舆论监督
第六讲研究生课程《媒介伦理与政策法规》-案例-新闻传播伦理篇浙江传媒学院主讲人刘茂华媒介逼视的界定媒体抓住某一热点新闻事件,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臆想,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大量的跟踪报道、渲染、炒作,把真相和理性抛诸脑后,置媒介的社会责任于不顾,就是典型的“媒体逼视”。媒体逼视是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当事人被人肉25日晚的新浪微博时事热搜榜上,那个留下“到此一游”大名的“丁锦昊”已排在榜单的首位。而更有媒体报道,通过人肉搜索,已查出其为南京的一位中学生。要求其“道歉”的呼声现已呼啸网上。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素质形象不佳被人诟病,日前就曝出中国游客假冒新婚夫妻骗取马尔代夫旅游折扣的糗事。埃及神庙浮雕上被刻的“到此一游”,再次将中国游客的“素质”推到公众热议话题的平台。当事人父母道歉“丁锦昊的父母站出来道歉了。”2013年5月25日晚11点左右,《现代快报》记者李绍富在微博上率先披露了此消息。他表示,孩子的父母已经道歉,并希望能给孩子改错的机会。李绍富透露,因当时孩子并未知道自己的“题字”行为已经引起轩然大波,故而见面的地点选在了丁锦昊家附近的一处地方。但当家人25日再次向丁锦昊说起“题字”的行为,他还是流下了眼泪。较高的报道频率01涉及被报道者的私人内容02一边倒的消极报道情感03新闻逼视的形成过程1.媒介逼视会给报道对象带来负面影响丁锦昊作为涂鸦者的行为,因为关乎到文物保护和公民道德问题,所以是一种社会行为,但是其生活学习的场所无关乎公共利益,属于私人领域。作为网络传播时代媒介逼视的主要方式的人肉搜索,常常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联系在一起。戈夫曼认为,人的活动分为“前台”和“后台”。丁锦昊的涂鸦行为发生在公共场合,因此属于“前台”,其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理应受到公众的谴责。但是在人肉搜索中,当媒体将原本属于后台的私人行为例如生活学习的状况等展示给公众时,这种情境的打破就会使报道个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尤其是在网络传播中,媒体新情境可以轻易聚集起海量观众,并且具有“舞台化”效果。这种关乎社会道德的议题很容易形成“得势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社会作为集体凌驾于个人之上,剥夺了阿伦特所谓的“私人拥有的可以藏身的地方”,这种对私人领域的过度侵犯会将被报道者卷入在正常情境中不应该承受的巨大压力之下。2.媒介逼视会造成大众传媒功能的失调拉斯韦尔提出传媒的三大功能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社会传承。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传播者的去中心化,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缺少把关环节,因此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时效性更强,但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仅有广度而缺少深度,网络传播引导舆论的功能弱化,网民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将严肃题材娱乐化,表现在涉及到公共道德的问题上常常站在道德制高点通过对“过失者”的私人信息的披露,以一种戏谑加谩骂的方式,将其置于舆论暴力之下作为惩戒方法。但是,受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对私人领域“过度”地关注,必然会导致对涉及到公共问题本身的思考减少。由于媒介逼视热衷于对私人事件的细节渲染,着重营造“舞台化”效果,因而容易忽略私人事件背后的公共利益。第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这里所指的道德性,是说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道德绑架的道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以道德的理由而非其他理由进行,二是它要求完成的行为是道德行为而不是不道德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以其他理由进行绑架——比如以获取金钱为理由进行绑架,也可以胁迫他人完成与道德无关的行为,但这些都因缺乏道德的理由和目标而不能称为道德绑架。当然道德绑架以道德为理由和基本目标展开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符合道德的,而只能说明它的初衷和目的是善的,而由于手段的强制性与不道德性,道德绑架最终沦为一种不道德。第二,道德绑架的公开性。道德绑架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它不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尽管它往往由私人间的救助行为引起。比如在刚刚举的事例中,患者的哥哥在学校募捐,还只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只有在《南方农村报》对此事公开报道并引起社会舆论关注后,才演变成道德绑架。因此公开是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种公开一般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实现。公开是道德绑架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胁迫他人履行道德的前提,没有公开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公开性成为道德绑架必不可少的一个特性,没有公开性的救助行为,只能是私人间的救助行为,而不会演变成道德绑架。第三,道德绑架的胁迫性。道德绑架的胁迫性意味着道德绑架具有要挟性和强迫性的双重特征。要挟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直接的强迫,而是利用被绑架者爱惜、顾虑其社会道德形象的弱点进行强迫,被绑架者之所以受制于媒体的道德绑架,也并不是因为害怕媒体本身,而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社会道德形象被媒体毁坏了。强迫性意思是道德绑架并不是通过尊重他人的意志自由、以劝导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道德行为,而是通过强制的不由分说的方式要求他人履行,当然这种强制不是暴力强制,而是由社会舆论施加的具有软约束特征的强制。要挟性与强迫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德绑架的基本特征,无要挟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强制,而无强迫的道德绑架更像道德劝说。第四,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道德绑架不是靠直接的赤裸裸的暴力来维系,它一般会通过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一定行为,社会舆论的软约束性决定了道德绑架的软约束性。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会直接以暴力的方式来迫使他人履行道德,比如曾有报道称,杭州有一小伙子因没有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从而被该妇女的丈夫扇耳光扇到鼻血直流,但这种靠暴力维系的道德行为与其说是道德绑架,毋宁说是道德强制。因此道德绑架必须是以施加社会舆论压力这种软约束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以其他暴力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道德绑架的软约束特点。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热点问题舆论监督要善于引导热点问题舆论监督报道要防止片面性名誉权民事权利的分类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身份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监护权继承权物权债权……
本文标题:06第六讲 新闻自由、新闻逼视和舆论监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0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