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教书教学与教育有什么区别?
教书教学与教育有什么区别?教书、教学与教育有什么区别?这三者是密不可分,但也有区别。教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把书本上的内容弄懂、记住,考试中能重复出来;教学就完全不同,这个词表述得已经十分清楚,应该是教学生学,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天天有,只学会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本领,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育人也,核心在一个“育”字,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社会人”。现代的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决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最需要的是创新素质、文明素质。教育的任务应该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现在的教书也好、教学也好,只是在教学生应付各类考试,显然是达不到育人的目的的。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我讲你听,这是不对的。教学不是灌输,决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必须是双向交流;教学需要必要的讲述,但讲述决不是转述,教师不能以把知识讲清楚为能事,应该是引导学生脑子的积极运转。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使学生的情感、心灵都有所触动。能不能当好教师,能不能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关键不是看教师有多高的学历,有多渊博的知识,而是看他有没有能力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又能不能既当好导演,又能不能当好演员,把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都调动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较好实施教学过程,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设计中必须严格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必须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可接受性。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者没有权力选择可以教育的学生,只有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的方法。这一点在基础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可以把教师上的每一节课看作为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一学期下来,不是上百集,也是几十集。这部“连续剧”不能中断,不能重复。教师在每一集中,既是演员,更是导演,学生也不是简单的观众,使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进来,情感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参与中学到知识,受到应有的教育。每一集都应该有高潮,有“看”点,如果平铺直叙,必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当一堂课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兴趣,那必然是一个失败的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从不考虑自己的课程设计得怎么样,这是不公平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中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最高原则。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信息交流的过程、情感沟通的过程、心灵碰撞的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信息交流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二个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把这二者孤立起来了,对立起来了,形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活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向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手段已经多种多样,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不再是知识的宝库。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学。情感沟通的过程。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每一种行为都受情感的支配,学习活动也是一样。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教学过程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情感交流的因素。在过去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教师学历并不高,知识并不很渊博,但是他很能理解学生,很能把握学生的思想情绪,适时、适度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他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非常受学生欢迎。有人可能认为,这种情感沟通只能在文学艺术性科目中才有可能。其实不然,所谓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心理、情绪的把握,这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中都是存在的。心灵碰撞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品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暴露出各种疑问、困惑、矛盾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展示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的一面。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这一点,只有十分关注、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心理表现,争取达到共鸣的效果就是最好的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还处于成长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某一种关怀与点拨,可能会产生处于医疗的反应,甚至影响其一生。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师实施教学决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不能简单地把书本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一堂好课应该使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前面说过,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是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那么,每一集的艺术性、可接受性是对教师艺术创造能力的极大挑战,可能是一个比创作连续剧要求更高的艺术创造过程,因为它每一个场景都是现场直播,而且决不允许返工重来。笔者曾按照这样的原则实践过。1997年,受朋友之邀,我曾去一所培训学校担任高二同步训练班的老师。一般这种同步训练班的教学并不复杂,把一周的课程做一些梳理、把课程中的重点进行必要的强化、再找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习题加以巩固应该说达到了要求。我在接这个班之前就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放弃休息,到这里来接受我的辅导,他们的心理既有积极好学的一面,也有被动无奈的情绪,如果我不能理解他们,情感上就会有隔阂;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不可能十分了解,要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是不可能的,简单地我讲他们听,达不到信息交流的效果,而且,这些课程,学生在自己学校都听过,再给他们说一遍,没有什么新鲜的,必然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做习题吧,学生在学校已经做的够多的了,到这里还是做题,在有针对性,他们的心里必然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要上好这样的课程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非我只是为了挣一点“外快”按照常规应付,责任性不允许我这么做。结果我是这么做的。第一天上课,主管这个班的班主任跟大家说:这学期我们请到了很有经验的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要专心听讲,认真记好笔记。这位班主任走了以后,我跟大家说:我不要求大家“专心听讲”,不要求大家“认真记笔记”。此语一出,全班惊讶,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出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他们没有碰到过这样的老师。我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我讲得不好,对你们没有什么帮助,硬要求你们专心听我讲,这是不合道理的,我讲的内容你们觉得有用,你们自然会专心听的。你们来听课是自由的,怎么听由你们自己决定。只要不影响我讲课,做什么都可以。至于认真记笔记么,那更不必。记笔记必须要有选择,不要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你们放弃休息到这儿来上课,目的不是训练记笔记的技能。我们是补习辅导班,所讲的内容,你们在学校都听过,只是有些当时没有听明白、听懂。今天听我讲,原来没有听明白、听懂的,现在听明白、听懂了,怕忘,觉得有必要记下来,就记在你的笔记本上,回去好好看看,这样才对你们的学习有帮助。”这段话基本上达到了“情感沟通”与“心灵碰撞”的效果,虽然第一次相识,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性格、特点,更不知道他们的学习程度,但是,我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为以后的“信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后,那位班主任问我,要不要印一些试题,下次上课用。我说不需要。我的课是这样上的:根据当周的课程要求,在备课时编写出十道很值得思考的习题。上课时,就把这些习题写在黑板上。我刚完第一题,学生们习惯性地就要抄写,我就立即制止,叫他们不要抄,要求大家认真想,看这道题应该怎么做,有几种答案,可以自由讨论。十道题写完,再留出二十分钟时间由他们想,由他们讨论,同时鼓励有想法的学生自动到黑板上来填写答案。这种班的学生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程度很不齐,有普通学校学习比较差的,也有重点学校学的比较好的,又都互相不认识,让他们自动上来比较困难。我就反复讲道理,从学习态度讲到学习方法,还从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每一个人品格的要求鼓励他们。这些道理不能长篇大论,只能在不影响他们思考的情况下根据现场大家实际的情绪表现适时插话。效果很好,慢慢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也是我了解了他们的对辅导内容的认识程度。接下来就是我的主要任务,由我来讲评他们的答案。我的讲评一般有三个部分:解这类题的思路;与这类题的相关知识;以及做这类题容易犯的错误。(我把这种教法起名为“举一反三”,即,举一道典型例题,讲三方面的内容)。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自己觉得最有收获的记下来。大家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度过了二小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教学艺术的创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很受学生欢迎,这个班开始三十多人,后来发展到将近六十人,都是听说了我的教法而插班进来的。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这十六个字真是说到了教学的根本。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达到“引导、转化、开窍”这样的要求就是最好的方法;无疑,能做到这样程度的教师就是最有本领的教师。现在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标准,只要谁教的班,学生考试分数高,就被认为是好教师;哪位教师能帮学生压到考试题,就被认为是最有本领的教师;哪位教师不辞辛苦,没完没了地加课,给学生辅导,就被认为是责任性最强的教师,这样的标准合理吗?是不是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家对我说:爸爸,你管不管老师?(她就在我们学校上学)。我说:管,爸爸就是管老师的。怎么了?她告诉我:他们班哪位数学老师,讲课车轱辘话来回转,讲不清楚。一到有自习课,她就进来,说要给补课。同学们特别烦她,又不敢说,叫我给你反映放映。我说:好吧,明天我去听听你们班的课。第二天我去了,的确很成问题。概念交待不清楚,除了书上的,没有更多的解释,主要手段就是反复叫学生练,这样的教学的确枯燥无味,学生不喜欢听,反感很正常。可是她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先进党员”,主要就是她能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辅导。我们说,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的“老黄牛”精神,的确可贵,但是,教学不是体力劳动,需要的不是舍得花费时间,而是要动脑子,要用“心”。教学,是要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到了中学的学生,脑子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已经有许多已知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引导他们认识“未知”。为什么同样的教材,教农村的孩子与教城市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起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引导,大家都知道的“启发式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引导。引导的目的就是转化,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程度上有一个转化,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转化,达到“脑子开窍”的结果,最终目的就是要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适应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教学,绝不是灌输。教师不是输出机,学生不是接收器。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要想让学生全部接收,是不可能的。书本知识是有限的,而且一般都是陈旧的(起码是一年以前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清楚,中学所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没有直接派上用场。设置各门功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死记住那些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脑子开窍,提高思维能力。那种灌输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绝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所以说,各人的教学方法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必须达到“引导”、“转化”、“开窍”的目的。“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奋斗目标。
本文标题:教书教学与教育有什么区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0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