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43管理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框架01
一、管理学的学科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学者对西方国家管理学的翻译,几乎与西方国家管理理论、尤其是行政学的发展同期进行。比较有影响的有《行政要术》、《行政纲目》、《行政学总论》、《行政法撮要》等。3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发表研究专著,影响较大的有1935年张金鉴的《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翌年,江康黎出版《行政学原理》。以上均为当时的大学丛书。龚详瑞、楼邦彦合著的《欧美官吏制度》等在当时也有很大影响。新中国建立前,行政管理学也步入了大学殿堂,各大学政治学系及培训学校大都开设了行政学课程。孙中山提出并实践的五权分立的思想,组建了现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193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成立行政效率研究会,并发行《行政效率》半月刊;后更名为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和《行政研究》月刊,直属行政院领导。解放后,1952年我国高校调整时管理学各专业均被撤销。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注意搞好管理,培养管理人才(比西方的行政管理落后近100年―――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标志行政学的发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注意搞好管理,培养管理人才(比西方落后了200多年,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相比)1980年国家成立软科委员会;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管理科学部;1998年博士、硕士目录中增加“管理学门类”,同年本科招生目录中也列入了。至此,管理学门类与理、工、农、医、文、史、哲、法、经、管、教育、军事并列为国家大学科,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目前,管理学门类下设有5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4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下设6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公共管理类(下设3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类(下设3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图书馆学(下设2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具体如下页图所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4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①工商管理②市场营销管③会计学理2.工商管理类④财务管理学⑤人力资源管理门⑥旅游管理类①公共管理3.公共管理类②行政管理③国有资产管理4.农林经济管理类(下设3个二级学科、本专业)5.图书馆学(下设2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二、管理学的理论框架目前国际上有两本经典的管理学教材,其一是美国的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第七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其二是美国的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人大出版社1997年)。国内的管理学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周三多主编的《管理学(第二版)》(高教2003年版),体系较合理,各章节深度把握较好,但内容较简单,只适合本科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如下:①管理概述1.管理理论演进②管理学及其特点③管理思想演进管①角色与技能理②社会责任与道德学2.管理者研究③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约束与激励因素)学④国际管理科①决策体②计划系③组织3.管理职能④人力资源管理⑤领导⑥控制⑦创新依据、特点、过程①决策b.基础与方法a.性质与多层次②计划b.战略性计划c.工具与技术a.组织结构③组织b.组织设计c.集权与分化d.部门与层次a.规划b.招聘④人力资源管理c.培训d.绩效管理e.薪酬管理f.职业生涯计划管理者与领导者⑤领导b.领导理论c.激励(内容很丰富)d.授权a.过程与类型⑥控制b.重点与障碍c.有效控制a.技术创新⑦创新b.制度创新三、管理学的主要特点1、综合性与丰富性2、实践性与动态性3、科学性与艺术性4、思维性与工具性四、对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的思考1、管理学与经济学在中国的不同发展结果。在中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就是管理学。作为转型期社会的致用之学,管理学的触角几乎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与经济学相比,管理学是如此的杂乱,以至于人们很难从一个相对稳定的角度梳理出学科的发展脉络,找出管理学的内在逻辑。如果说经济学实现了理论的回归,重新在西方经济学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那么,管理学仍然处在经验探索阶段,在更多的时候,管理学只是对管理经验特别是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管理学与经济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经济学着重于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它在宏观或者微观的层面,探讨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问题。管理学的价值就在于,不仅看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层面,而且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人的价值实现。所以,管理学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科学。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往往是在貌似公允的立场上,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情有独钟。这种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使得当代经济学家背上了过于沉重的包袱,他们希望通过对资源配置的研究,来解决世上万物的生存问题。很遗憾地是,由于经济学家过于“贪婪”,反而使得经济学命运多蹇。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处于主流地位,但是,从自由主义学派,到批判主义学派,从批判主义学派,到新自由主义学派,西方经济学的最大弊端仍然在于见物不见人,没有看到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人的价值实现。所以,经济学家在调动一切手段对经济现象作出解释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似是而非。管理学家身体力行,通过实证分析,找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在实践方面,管理学家不如企业家,企业家能够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而管理学家往往高高在上,夸夸其谈,不能因应社会的变革,及时调整自己的逻辑思路。管理学家在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的时候,缺乏经济学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管理学家在解释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时候,也缺乏企业家那种洞察问题的能力。管理学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能够在细微之处发现价值,但是,有时候他们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将个案放大,从而得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来。、管理学的本质及管理学家的使命管理学的本质应当在于发掘人的价值。管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关于人的学问。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学家应该是政治家,了解现代社会人的政治诉求;管理学家应该是社会学家,了解人的社会群体属性;管理学家应该是法学家,了解社区人群共同的行为规则;管理学家应该是心理学家,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通过影响心理波动发挥人的潜能;管理学家还应该是哲学家,能够洞察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从根本上来说,管理学以人作为出发点,同时又以人的价值实现作为最终目标。如果离开了人的因素,管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了根基,也没有了方向。在企业管理中,人的价值尤为明显。企业是一切法律关系的总和,而法律关系的主体永远是人。在企业中,有投资者、债权人、董事、经理、监事、普通员工等等,在企业外,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客户等等。企业管理学的目标,就在于找出企业利益相关者各自的价值追求方向,然后,运用最佳的组合方式,将这些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管理学与企业家管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找出能够将各种价值判断组合在一起的企业家。将企业家看作是企业的人格化,然后将企业的法律关系变成企业家的法律关系,从而使企业家成为一切法律关系的化身。发现企业家的价值、找出企业家成长的条件、给出企业家的评判标准,是企业管理学的核心内容。然而,很遗憾地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企业家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他们在某些方面出类拔萃,可是在实现企业价值,或者说将企业内各种人的因素组合在一起,进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是顾此失彼。在当前学术界,对待企业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企业家只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没有看到企业家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作用,没有看到企业家的崇高价值。这些学者把企业作为研究的目标,而把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附属物,认为在一个企业中,企业家只是一个螺丝钉。这种消解企业家作用的思维方式,固然有利于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走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弱化了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其研究结论往往不具有现实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上帝,企业离开了企业家将一事无成。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企业家的价值,但没有看到企业家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所发挥的独到作用。企业管理学在研究企业家这样一种特殊社会群体的时候,必须采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一切学科方法,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真正的管理学家,发现企业家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家的基本素质,然后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分析判断企业家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帮助企业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管理学家与企业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企业家必须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付诸实施,而管理学家必须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整理,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指导其他企业和企业家的实践活动。、中国管理学处在痛苦的转型期中国的管理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都处在痛苦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田野调查必不可少。因为中国的管理学家必须首先对中国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的发掘和调查,必须对中国当代管理界的普遍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管理学界要戒除浮躁,“上山下乡”,从火热的改革生活中汲取营养。企业家市场在我国尚不明显。企业家的自我探索和公众对企业家的关注,为学术界研究企业家群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的学术界应该读一读企业家个案分析,了解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了解整合细胞组织内部不同成分的企业家自身的喜怒哀乐。我们不能奢望在中国一夜之间建立企业家市场,企业家在许多时候需要依靠偶然的机遇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对企业家这样一群脆弱的人,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并且在中国改革大背景下,对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行评判。LOGO
本文标题:43管理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框架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2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