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熊显红《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熊显红)
《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武汉二中熊显红第一部分:如何看待《生活与哲学》第二部分:《生活与哲学》与《哲学常识》的比较第三部分:《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第一部分:整体印象㈠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㈡《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突出特点㈢《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㈣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㈠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主题和任务: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㈠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㈠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㈠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思想与编写、教学原则之一: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之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关切,适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之三: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之四:重视实践环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㈡《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突出特点1.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3.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㈡《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突出特点4.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前提。——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5.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㈢《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本模块的基本思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本模块的核心问题: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与哲学》教材的逻辑结构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四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之间的逻辑结构单元标题核心词回答问题所属范围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生活智慧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何用?哲学概论哲学一般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生活探索世界(本质)是什么?唯物论认识论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生活方法世界(状态)怎么样?辩证法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生活选择社会怎么样?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㈣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活动”。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助文”。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第二部分:《生活与哲学》与《哲学常识》的比较新课程与旧课程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的比较以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为例的知识点考查的比较《生活与哲学》对《哲学常识》知识点的保留、增加、删减、修改情况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比较获取和解读信息新课程旧课程◆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比较调动和运用知识新课程旧课程◆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比较描述和阐释事物新课程旧课程◆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比较论证和探究(讨)问题新课程旧课程◆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⑴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二课《百科争流的思想》《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⑵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⑶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⑷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⑷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费》《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⑸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⑴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⑵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⑶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⑵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⑶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⑷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⑸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⑹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⑺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⑼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⑽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⑴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⑵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⑶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⑴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⑵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⑴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⑷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⑵运动和发展: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⑺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⑻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⑸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⑷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比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⑺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⑻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⑹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⑼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⑷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⑸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⑹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生活与哲学》《哲学常识》⑹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
本文标题:熊显红《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及教学方法建议(熊显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3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