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爱尔维修(1715~1771)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人民群众只是“群盲”——黑格尔《历史哲学》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雾中,而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影响作用一般说来,在其它条件大体相同而地理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例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加拿大,木材工业就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草原辽阔的澳大利亚,畜牧业就特别发达;而国土狭小、资源缺短缺的日本,则凭借自己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科技,从国外输入原材料进行精加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加工工业(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维持如何,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地理环境尽管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不起决定作用。“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入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孟德斯鸠(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但是人口因素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仍然并不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方式):人类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要进行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为什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与应有的重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毛泽东:1949年没有高兴,1956年才真正高兴起来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如:资本主义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才是可能的,自由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才是现实的,而在中世纪没有自由,至少没有现实的自由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法的经济与哲学)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如:社会主义思想)(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如何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基本要素)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3)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生产关系的类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如:石器—原始公社;青铜器—奴隶制;铁器—封建制等)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2.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的构成观念上层建筑(体现一种道统)政治上层建筑(体现一种政统)(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性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军队、警察等在原始共同体中不存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如:中国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及其政治要求)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如:宪法关于个人财产的修订)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政治上层建筑执行强制性控制,思想上层建筑执行非强制性控制。比如意识形态控制:消费主义。资本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趋于柔性化)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其他对社会形态更替的划分方式2、社会形态的经济划分方式之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3、社会形态的“交往关系类型”划分方式: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以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种种复杂情况和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基本结构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三层次结构的动态系统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中国晚清以来改良和革命的选择)二、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3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