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材料4――2011计划解读―教育部科技司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情况介绍2012年3月2020/1/302三、计划的操作实施二、计划的总体设计一、形成背景与过程2020/1/303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一、形成背景和过程2020/1/304计划编制过程酝酿期编制期完善期★4月底,部党组决定启动两项具体落实工作★5月中,确定了计划总体思路和基本定位★5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会商会研究★5月底,教育部成立“2011计划”研究小组★6月17日,袁贵仁部长在部党组会提出★研究小组多次集中并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7月12日,征求意见稿通过部党组会审议★8月中旬,在第21次咨询会上征求高校意见★9月上旬,征求11个部门和单位意见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转变思想,突破原有计划思路,进一步更新理念,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的里程碑。★修改完善计划方案,同时起草计划实施方案★先后五次在部党组会和部长专题会审议★12月,形成“2011计划”(送审稿)及说明★12月下旬,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2020/1/305在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上,与会各部门领导普遍认为:计划深入贯彻了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和要求,设计理念先进、思路清晰,切合我国当前教育、科技、经济以及文化改革发展的要求,方案目标和任务明确,改革综合并力度大,具有较强操作性,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建议:按照相关程序尽快报批,并启动实施。计划编制过程2020/1/3062012年春节前夕,将修改后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报送国务院,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请示。经国务院同意,拟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颁布该计划。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开始着手制订启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要求,细化操作等内容。计划编制过程2020/1/307(一)基本思路◆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探索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八个方面机制体制改革简化为:1148二、计划的总体设计2020/1/308基本思路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总书记讲话提出:“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聚一流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2020/1/309基本思路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长期以来高校各创新要素发展缺乏有效结合,管理分散,高校间同质化趋势明显,综合性、多功能的优势没有体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个泛指的要求,人才是指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学科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集群能力,科研是指发现并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2020/1/3010基本思路3、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创新模式--形成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20/1/3011基本思路4、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与核心任务,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重点推进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打破高校与社会其他创新力量间的壁垒,发挥人才作为创新核心要素的作用,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合理流动与充分共享,实现国家整体创新实力的根本提升。2020/1/3012(二)计划特点1.坚持全面开放的基本原则--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体和战略联盟,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2020/1/3013计划特点2.坚持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世界强国的兴起伴随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迁移,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又伴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办学模式是实现不了世界一流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办学模式特色。四大功能定位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坚持中国特色办学模式的根本就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社会制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优质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集中力量,形成重点突破◆文化传统特色。增强国际视野,树立大国形象,主动服务全球教育和科技发展,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2020/1/3014计划特点3.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机制体制改革是“2011计划”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其最核心的任务,从本质上讲该计划是一个深化高校改革的计划。“2011计划”中提出的八个方面的改革,充分借鉴和吸收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改革经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跃升计划--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20/1/3015计划特点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2011计划的根本目标:提升高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现存问题:小型、分散、学科单一重复、竞争产学研脱节科研效率低下解决路径:建立能够真正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发展新模式2020/1/3016如何转变创新发展方式?计划特点①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导向学科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②转变高校创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校系组为单位小型、封闭方式以任务为纽带、以团队为单元跨高校、跨学科、跨地区的协同研究③转变高校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汇聚形式各类创新要素分散、孤立的发展形式有机融合、充分共享、高效利用④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环紧政策高校要从服务国家需求的后台走到前台,从面向国家发展的后天更加面向今天!2020/1/3017计划特点4.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2011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计划实施将坚持以下的基本要求:①全面部署,分层实施。有条件高校都应按照“2011计划”总体精神与要求,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协同创新项目省级“2011计划”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支持校级协同创新计划2011计划整体实施框架2020/1/3018计划特点②分类建设,择优支持。◆按照协同创新模式以项目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制定不同的准入条件、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等。◆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评审遴选出一批满足2011计划要求,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以及培育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立项。◆每年国家公布各类项目的预定数量,公开申报,择优支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广泛参与。2020/1/3019计划特点③资源聚集,多元投入。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支持和投入◆面向行业产业项目,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主导作用◆面向区域发展项目,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形成针对性、多样化的支持措施◆有的可授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需要政策的,可在政策上给与倾斜◆对一些现有支持尚难满足改革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将采取引导性、奖励性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2020/1/3020(一)基本要求1.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总体要求,通过推动有利于协同创新体的机制体制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建立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聚集和培养一批优秀拔尖人才,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三、计划的操作实施2020/1/30212.任务(1)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2)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操作实施需求导向组织管理方式环境政策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发展方式协同创新方向的选择协同创新体的构建创新要素与资源的汇聚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项目具体任务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动态长效融合2020/1/3022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力量组织管理协同研究人员协同学生培养协同科研组织协同资源成果协同五项协同3.跨单位人员考评机制4.学生联合培养、学分互认5.协同研究模式7.资源配置与成果共享6.创新文化建设8.对外合作与交流1.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2.跨单位人员聘任管理八项改革操作实施2020/1/3023操作实施3.范围(1)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学校(2)以高校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创新力量参与4.类型主要分为面向科技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四类协同创新项目。5.周期从2012年开始实施,四年为一周期。2020/1/3024“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项目方式,按照前期培育、申报评审、立项实施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在高校充分培育并达到计划要求的基础上,由协同创新体提出项目申报。国家每年组织一次评审,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遴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安排相应支持。(二)实施程序操作实施2020/1/3025操作实施1、前期培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本校具有优势的领域出发,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国家、地方、行业等发展规划选取方向。方向应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仅从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出发,避免成为单纯的科研项目。--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紧密围绕协同创新方向,按照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和重点任务,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色,充分分析国内优势单位、创新力量的分布,切合实际地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和项目类型。2020/1/3026操作实施--组建协同创新体。广泛联合国内外具有协同意愿的优势力量,建立强强组合的协同创新体。确定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线,明确协同创新体各方的职责与分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和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环境。协同创新体遵循人员流动不调动、成果归属原单位的基本法则,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分配,逐步建立组织管理、研究人员、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以及资源成果等五个方面的协同,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新环境和新氛围。2020/1/3027操作实施2.申报评审在高校、地方、行业充分培育并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推荐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区域发展协同创新项目,均需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组织和推荐。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通过后,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立项建议、支持方式和修改完善意见等,评审结果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复审后,报领导小组审批。2020/1/3028操作实施(1)项目建议要求:----方向选择符合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地方、行业等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校具有明显优势和组织协同创新能力与公认力。----模式选取合理,协同创新体组建成熟,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联合牵头的单位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参与单位数量不限。----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拥有运行良好的国家级和教育部科研平台。2020/1/3029操作实施----围绕协同创新方向,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应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
本文标题:材料4――2011计划解读―教育部科技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4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