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世纪回眸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
世纪回眸!大话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IT168学堂】1913年,德国中西部一个叫威兹勒的小镇,徕兹公司(Leitz,徕卡的前身)的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巴纳克按人眼的视角设计了24mm×36mm底片画幅的小型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固定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相机是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也是徕卡的第一部照相机,总共生产了两台,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型徕卡”(Ur-Leica),135相机的历史由此展开。徕卡公司收藏的第二台Ur-Leica,价值超过5000万欧元,是目前价值最高的胶片相机。不过,135单反相机的历史则直到20多年后的1935年才拉开帷幕。那一年,前苏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35胶卷的单反相机斯勃特(Sport)。这种相机影像左右倒置,需要俯视取景,使用非常不便。1936年,德国Ihagee的Kine-Exakta单反相机诞生,这台相机在技术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包括第一次实现了闪光与快门的同步,使用卷片把手上弦和过片等,很多资料都视这台相机为世界上第一部135单反相机。1949年,东德蔡司发表了ContaxS单反相机,它首先采用了五棱镜取景技术,彻底解决了反射式相机取景影像左右倒置的关键性问题,成为相机发展史上第一架名副其实的单反相机。它基本实现了无视差取景,并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单反相机产品。这台相机采用42mm直径的螺丝接口系统(通常称M42口,为标准螺丝接口),从此拉开了M42螺口时代的序幕。M42螺口单反相机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结束共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直到宾得放弃螺口转而改用K型卡口才终止了M42的命运(尽管潘太康等采用M42螺口的单反相机直到80年代末仍有生产,且近几年Cosina生产的复古福伦达同样采用M42螺口,但这毕竟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在M42螺口盛行期间,康泰时、宾得、潘太康、百佳、雅西卡等厂家总共生产了上百部机身,镜头更是不计其数,至今仍是市场保有量极大的体系。M42螺口的机身可以接上任何厂家生产的M42螺口镜头,而所有的M42螺口镜头几乎全部都是全金属设计,做工考究,成像出色。不过,因为螺口镜头需要像螺丝一样拧在机身上,必然带来拆卸的不方便。而且,随着单反相机的不断发展,镜头需要传递的数据越来越多,螺口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终被抛弃。ZeissIkon相机与之相反的是卡口。卡口因为有技术专利,通用性不如螺口,所以早期没有螺口繁荣。1959年,在135单反相机的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浓墨重彩抒写的一年。这一年,尼康、佳能、美能达这三大日本相机厂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款135单反相机。NikonF是尼康第一台135单反相机,也是尼康第一台专业单反相机,从此开始建立了尼康神话,也拉开了尼康F卡口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序幕。佳能第一台135单反相机是Canonflex,相比尼康大F要逊色不少,因为佳能当时的重心仍然在专业旁轴,对单反相机的发展估计不足,也没投入太大精力。SR-2是美能达第一款135单反相机(当时美能达宣称“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光圈自动与卷片杠杆连动,过片的同时可以自动调整光圈的相机”),也是美能达40多年单反相机生产历史的起点(也有资料称SR-2是1958年发布,1959年首次亮相)。这三台相机都采用的是各自的卡口,而非通用性更好的螺口。到目前为止,135单反相机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从螺口到卡口,从手动对焦到自动对焦,从传统单反相机到数码单反相机,135单反相机的卡口可谓是几经变迁。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主要的135单反相机生产厂家卡口、镜头的类型,及其演变历史。佳能(Canon)佳能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厂商,在单反相机的发展初期并不如尼康和宾得,不过一次次的技术创新终于把佳能送上了单反王者的宝座。当然,其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单单相机卡口就经历了4次改口。上面已经提到,佳能早期的精力主要放在生产旁轴相机上,赶超徕卡是它的目标。不过当徕卡M3发布以后,连佳能都觉得赶超徕卡的目标太不现实,不过佳能在旁轴相机领域限得太深,以致于一开始研发单反相机时远远落在了后面。佳能单反相机的卡口也经历了多次改变,直至目前的EF卡口。首先,伴随佳能首款单反相机Canonflex登场的是R卡口。这是一种三爪式的卡口,它通过镜头一侧套管式的固定圈旋紧来固定。R卡口是佳能最早着手的大口径化卡口,其将旁轴照相机的39mm内径一下子扩大到单反相机的48mm。从镜头设计的角度看,R卡口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进步,毕竟大口径给了镜头设计师更大的设计自由度。佳能这种持续增加单反相机卡口口径的做法使得它可以设计很多大口径的镜头,比如后来的50mmF1.0L,85mmF1.2L和200mmF1.8L等。不过,三爪式R卡口安装的便利性不如插刀式,而且无法适应全自动开放光圈TTL测光也是它最大的硬伤。所以,1963年佳能用可以收缩光圈进行TTL测光的FL卡口取代了R卡口。FL卡口采用其他厂家普遍采用的设计,也就是利用镜头内弹簧拉动光圈页片联动机身上的拨杆随时可以收缩到设定光圈,这是为对应TTL收缩光圈测光而开发设计的。FL卡口还将镜头内所带的自动光圈收缩机构进行了简化,镜头本身可以做的更小。然而,FL卡口也没有获得成功,以至于当时佳能在单反相机领域远不如尼康,甚至落后于美能达,在照相机业界的底层苦苦煎熬了8年。1971年,佳能再一次改口,用先进的FD卡口取代了FL卡口。FD卡口在以往自动光圈拨杆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圈值信号拨杆、开放F值信号触点、AE切换触点。所以,FD卡口不仅仅适应TTL开放测光,而且从设计伊始就立足于对应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佳能FD卡口我们不得不佩服佳能的远见卓识,依靠FD卡口,佳能夺回了以前所丢失的单反市场份额,并逐渐与尼康平起平坐。时间到达1979年,佳能将双卡式的FD卡口进一步改成插刀式的NEW-FD卡口,不过这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改口。1987年,当遭遇了1985年的美能达α-7000的冲击波之后,佳能拿出了EOS650机身,并对自己持续了近28年的卡口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清算,也就是用EF卡口取代了FD卡口。EF卡口这是一个完全电子化、大口径化的先进卡口,它没有任何机械式信号传递机构,只靠机身上8个、镜头上7个电子触点就可完成所有的信号传递并提供电力,因此镜头内可以安装驱动马达。另外,为了不给以后的发展留下祸根,佳能还采用了当时业界单反相机中最大的卡口口径——54mm,这不仅可以尽情开发各种大光圈镜头,同时也可以通过转接环接驳其它厂家、其它卡口的镜头。佳能EF卡口需要说明的是,佳能为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专门开发了新的EF-S镜头,不过EF-S算不上一个新卡口,只是新的镜头类型而已。尼康(Nikon)大家都知道尼康F卡口已经历经4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MF时代一直跨入AF时代,贯穿了从单反相机“刀耕火种”到“数字化”的时代。F卡口的内径是44mm,近似于35mm胶卷对角线的长度(43.27mm),其意义是可以将从镜头射入的光线完全投射到35mm胶片上。尼康MF卡口自1959年NikonF单反相机问世以来,F卡口以其稳固的姿态被继承下来。到目前为止,它以其独特的方式稳步地完成了TTL开放测光、开放光圈值的自动补正、程序模式的对应以及AF的实现等等进化。不过,尼康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譬如F卡口的内径只有44mm,差不多是135单反相机里最小的,相比佳能EF卡口的54mm内径整整小了10mm,这一方面使得尼康机身很难转接其他品牌的镜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生产超大光圈镜头的难度。否则,以尼康的造镜工艺,我们今天可能就会看到F1.0光圈的尼康单反镜头了。Nikkor镜头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不但保持了卡口形式的不变,而且通过增设机械性的信号传递机构不断丰富功能。为此,包含在设计上的变更和镀膜方式的改良,版本的升级在不断进行,即使是同一焦距的镜头也有数种版本同时存在。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尼康主要有哪些类型的135镜头吧。尼康AF卡口NikonF采用插刀式镜头卡口,这种结构也一直保持不变沿用至今。随NikonF机身一同发布的那些镜头,只是简单地称为Nikkor镜头,一般镜头上都带有“Auto”(指的是光圈叶片自动收缩)、焦距(早期的镜头以cm显示,后来才改成mm)和系列号。发布于1977年的AI(开放光圈值自动补正方式,AutomaticMaximumApertureIndexing)镜头是NikonF卡口的第一次大变动。它采用了一种新的测光联动技术。过去是当镜头接到机身时,必须手动将光圈设到最大,或者先将光圈拧到最小,然后开到最大,才能实现自动光圈收缩。而新系统则能自动指示机身,使得镜头更换更加快捷。1981年,为了用机械方式实现光圈优先(以至程序模式)的功能,AIS镜头取代了AI镜头。AIS和AI镜头的光学结构、甚至外观都没有太大变化,区分两者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刻度上最小光圈值的颜色,AIS镜头呈橙色,在AI镜头上则是蓝色。1978年,伴随尼康EM机身的上市,尼康还发布了低价位的E系列镜头(Series-E)。这些镜头性能都很高,但整体不能和对应的Nikkor镜头相比,不过有些E系列镜头却受到高度评价,如75-150/3.5E,在停产很长时间以后的今天仍然非常抢手,50/1.8也被证明极其优秀,后来更是以AI-S和AF形式出现。1983年,Nikon第一台自动聚焦相机F3AF上市,这台相机其实是在F3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自动聚焦组件,保留了F卡口。伴随这款相机发布的还有两支镜头:AF80mmF2.8和AF200mmF3.5IFED。某种程度上,F3AF是个实验系统,无论是机身还是镜头。AF卡口首发于1986年,大多数早期镜头都是基于AIS和E系列镜头设计,但后来的镜头则在光学系统上为自动聚焦进行了优化,逐渐演变出D型和G型镜头。D型镜头是在1992年随F90上市的,这些镜头采用新的电子设计,可为机身的高级测光功能提供焦点距离(distance,D)数据,使得机身可以计算闪光指数,从而改善闪光摄影。这类镜头很容易识别,从镜头名称和镜身上的标识“D”就可以区分。第一只G型镜头是2000年发布的,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取消了光圈调节环,光圈只能通过机身进行调节,所以与早期的机身是不兼容的。早期的G型镜头都是塑料镜头,也因此被称为“狗头”。不过目前尼康有将G型镜头推广的趋势,生产了一批高素质的G型镜头,如“小竹炮”AF-SVR70~200mmF2.8G。针对APS-C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尼康还于2002年发布了专用于这类数码单反相机的DX镜头,这类镜头是无法接驳到尼康传统相机上的,否则在广角端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暗角。另外,尼康在1998年还发布了P型镜头。P型镜头看起来和AI-S镜头是一样的,但这些镜头却拥有AF功能,代表产品有500mmF4.0IFED、1200-1700mmF5.6-8.0IFED和45mmF2.8。美能达(Minolta)当1959年美能达第一款135单反相机SR-2问世的时候,MD卡口就被固定下来,我国的“双鸟”——海鸥和凤凰也都借鉴美能达生产过MD卡口的单反相机。美能达早期的手动镜头为MC镜头,后期的则为MD镜头。美能达的MC和MD镜头是同种机械卡口,都为MD卡口,仅仅是生产年代以及接到机身上所能实现的功能不同而已。MD镜头又分为早先的MDROKKOR镜头和后来的MD镜头。MDROKKOR镜头和MC镜头一样,只有手动和光圈优先AE功能;而MD镜头则能够实现双优先AE和程序AE功能。MDROKKOR镜头在镜头上标有“Rokkor”和“Minolta”,而MD镜头则只标有“Minolta”。美能达MD卡口不过,早期美能达无论是相机还是镜头都不算出类拔萃,直到1985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一体化的AF单反相机α7000后,其光辉和荣耀才达到顶峰。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摈弃了自己一直沿用的MD卡口,改为MA卡口(也叫α卡口)。与MD卡口相比,MA卡口的内径由原先的45mm增大到50mm,镜头的光圈环也取消了,改为机身调节,镜头与机身之间的信息交流全部依靠电子触点。美能达MA
本文标题:世纪回眸135相机镜头卡口进化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4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