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诊断与防控1马铃薯晚疫病(一)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发病都较严重。温、湿度适宜时,晚疫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二)症状表现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最早发生在下部叶片。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产生一圈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叶背最为明显,严重时全田枯死。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孢囊梗和孢子囊死亡或失去活力),扩展慢。茎部或叶柄染病,显褐色。块茎表面有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微凹暗褐色不规则病斑;切开病薯可见由表面逐渐向内扩展的一层棕褐色组织。防控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在播种前要仔细挑选无病种薯,切种时切刀要严格消毒。2.种薯消毒。(1)先将种薯在40℃~50℃温水中预浸1分钟,再浸入60℃温水中15分钟;(2)用福尔马林400倍液浸种薯5分钟,然后取出堆积,用塑料薄膜密闭覆盖,闷种2小时后再摊开晾干。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钾肥,适当增施钾肥,增强抗病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制其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64%的杀毒矾500~750倍液,或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的达克宁悬浮剂500~600倍液。每5~7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2马铃薯早疫病(一)症状识别带病种薯是初侵染的病菌来源。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近圆形,周围有很窄的黄圈。最初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成同心轮纹,近圆形。病斑发展多时,可以相互连接为不规则形大斑,但不呈现水渍状的晕环,而是干枯的斑点,为深褐色,内有黑色同心纶纹。块茎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凹陷,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经常出现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呈海绵状干腐。此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紫蓝色边(二)防控措施1、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选种无病种薯。在播种前要仔细挑选无病种薯,切种时切刀要严格消毒。2、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肥力较好的田块种植,增施腐熟粪肥和磷钾肥,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3、适时施药防治。加强田间检查,消灭中心病株,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将其拔除,并将附近植株上的病叶摘除就地深埋,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70%新万生或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喷雾,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3马铃薯茎基腐病(一)症状识别发芽后发病有的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病部常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块状或片状菌核;发病轻的植株症状不明显,发病重的植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块茎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褐色、大小不等的菌核,牢固地附在表面上。一般不易向内部扩展,但我们观察可向内扩展。薯内变褐,并有褐色菌丝。(二)发病条件地势较低,土质黏重,雨后易积水,播种较早,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都容易引起发病。(三)防控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薯播种。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选择土质较好的壤土地栽培,加强栽培管理,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2种薯处理,播种前用7.25%亮盾(先锋达)或2.5%适乐时进行拌种,可兼治晚疫病。还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50%异菌脲悬浮剂800倍液浸种10分钟。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0%乙酸铜9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95%噁霉灵(绿亨1号)精品3000倍液喷雾防治,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4马铃薯坏疽病123456789101112防治策略(马铃薯贮藏期毁灭性病害之一)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高感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新大坪发生严重,陇薯3号、青薯168等发生较轻。2、中后期喷药防病:在收获前30天喷药两次,重点喷施茎秆和茎基部。可选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液600~10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700倍液、50%抑霉唑乳油800倍液交替使用。3、清除田间植株残体:收获前4~5天首先刈割植株地上部分,并彻底清除田外,焚烧或深埋,禁止在田间用马铃薯秸秆覆盖堆放的马铃薯块茎。4、晾晒及挑选:收获时将伤病薯和虫蛀薯拣出,用作鲜食或送加工企业,待窖藏健薯避光晾晒至少1天以上,最好5天左右。5、窖藏前种薯处理: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液4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500~700倍液喷雾薯块表面(以喷湿、不流水为宜),晾干入窖。6、窖体消毒:种薯入窖前彻底打扫窖体,通风排湿,地面可撒生石灰或草木灰吸湿消毒,同时用84消毒液均匀喷洒窖壁及地面或百菌清烟雾剂熏蒸,然后打开窖门,散去药味两天后种薯或薯块方可入窖。7、加强薯窖管理:在贮藏期间,保持窖内温度在1℃~4℃。相对湿度85%左右。5马铃薯枯萎病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或苜蓿等进行4年轮作。2选择健薯留种,施用腐熟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3播种时喷淋药液。播种时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播种穴后再播种,每株灌药液1斤左右。发现病株后用20%噻菌酮悬浮剂300-500倍液灌根,7天后再进行喷雾。6马铃薯环腐病(一)症状识别:脉间褪绿。叶片黄枯,向上卷曲。植株矮缩。维管束变色,呈黄色严重的呈褐色。发病切开块茎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名环腐。(二)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种薯带病是主要的病原。尤其是切块播种,病薯可通过切刀把病菌传给健康块茎。而且病菌还可由运输工具如草袋、筐和机具带病菌后传播给健康块茎。但土壤并不传病。环腐病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0-23度,而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8-20度,土壤温度超过31度,病害受抑制。(三)防控措施1.建立种薯田。利用脱毒苗生产无病毒种薯和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不用切块播种。2.播种前淘汰病薯。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切块的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3.选用抗病品种。4.从无病区调种,防止病害扩大蔓延。7马铃薯黑胫病(一)症状识别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黑胫病病薯环腐病病薯(二)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由切刀传病,也可从块茎皮孔侵入组织后发病。病株结的块茎,病菌从匍匐茎进入块茎,并首先在脐部组织发生腐烂,而后延伸使整个块茎腐烂。土壤湿度大、温度高时,植株大量发病。在土壤湿度小时,发芽生长的植株不会马上发病,而在土壤湿度大时即出现病症。病菌在15-25度都能致病,病菌发育的适宜温为23-27度。(三)防控措施1、建立无病留种地,生产无病种薯。2、种薯播种前进行严格检查,并在催芽时淘汰病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3、选排水条件好的土地种植马铃薯,防止土壤积水或湿度大,导致病害发展。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4、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5、药剂防治: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每公斤用500毫克硫酸铜浸种10分钟后取出晾干播种。5、黑胫病是引起烂窖的主要病害之一,收获、运输、装卸过程防止薯皮擦伤。入窑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l-4℃,要求透风良好。8马铃薯疮痂病(一)症状识别主要侵染块茎,先是在表皮产生浅棕色的小突起,几天后形成直径0.5厘米左右的圆斑,病斑表面形成硬痂,疮痂内含有成熟的黄褐色病菌孢子球,一旦表皮破裂、剥落,便露出粉状孢子团。根据病斑形态可分为突起型疮痂病和凹陷型疮痂病。块茎膨大期连续阴雨,土壤湿度大易引起发病。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二)防控措施1、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2、加强田间管理,块茎形成期及膨大期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注意排出田间积水。5、为防止种薯带菌,可在催芽前用0.2%甲醛溶液(40%甲醛50毫升兑水1000毫升)浸种10~15分钟进行种薯消毒。6、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9马铃薯青枯病症状识别:叶片染病呈苍绿色,下部叶片先萎蔫,逐渐全株下垂致茎叶全部萎蔫死亡,叶脉变褐色,叶片保持青绿色不凋落。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传播途径病原细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侵入薯块在地窖中越冬,无寄主也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播种时,病菌通过切刀传染给健薯,田间可以通过根系接触、浇水、雨水等传播。病菌发病适温为30-37摄氏度,一般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防治方法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2.整薯播种,减少病菌传染机会。3.加强栽培控病措施,如清洁田园、翻晒土壤,适当施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带菌的土杂肥,增施优质有机肥及磷钾肥,防止大水漫浇,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施适量石灰以防细菌扩散。4.药剂防治。发病前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0%噻菌酮悬浮剂500-7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进行预防,若田间已发现病株,施药效果就较差。10马铃薯病毒病(一)症状识别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以下几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焉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皱缩和紫顶。花叶坏死卷叶皱缩紫顶PVX-轻花叶Y-点坏死Y-花叶Y-花叶皱缩Y-脉坏死薯块症状类病毒芽眼凸起畸形马铃薯病毒病(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马铃薯X病毒通过汁液传播和咀嚼式口器昆虫传播。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A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也可由蚜虫传播。马铃薯卷叶病毒主要由桃蚜等蚜虫传播。播种带病毒的种薯,是次年田间发病的主要来源。高温干旱和缺肥会使马铃薯降低对病毒的抵抗力,并提高植株内病毒的浓度,也有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和传播病毒,因此,炎热地区的马铃薯病毒病发病重,凉
本文标题: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5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