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元朝
元朝大元首都大都(今北京)君主开国君主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君主元惠宗(元顺帝)建立建立时间1271年12月18日建立事件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灭亡灭亡时间1368年9月14日灭亡原因明朝军队攻陷大都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国号大元。次年定都燕京,号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统治地区《元史》记载『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大致范围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1368年9月14日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元国号并改国号为“鞑靼”(一说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即去国号)。目录[隐藏]1历史o1.1爭奪汗位o1.2元朝建立o1.3征服南宋o1.4統一以後o1.5元朝中期o1.6元朝後期o1.7衰亡o1.8北迁2元朝的统治3元朝疆域4军政機構o4.1行政機構4.1.1中央機構4.1.2地方行政机构4.1.3基層行政機構o4.2军事機構5经济6科学7文化8宗教9有关元朝的争议10帝王年表11参看12注释o12.1参考文献13外部链接[编辑]历史爭奪汗位13世紀初,统治中國北方的金朝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原臣服於金朝的蒙古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其領袖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於1206年統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成為大汗。其後金朝及其屬國西夏在蒙古与南宋的屡次联合打击下分別於1234年和1227年滅亡。1235年,定都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1251年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宋。其弟忽必烈則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在此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蒙哥於1259年在進攻四川時去世後,身在中原漢地的忽必烈與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1260年三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開平(今内蒙古多伦县),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四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國家政务。五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並建元中统。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会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随即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取得了勝利。然而,忽必烈的自行即位與「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绝归附他,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唯一承認忽必烈汗位的是位于波斯的伊兒汗國,但实际上也处于半独立地位,在忽必烈去世後也完全獨立了),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大部與蒙古高原。原大蒙古国不复存在。元朝建立忽必烈勝利後被定為一尊,決定迁都中原的燕京(今北京市),改号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为陪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开始兴建大都城,总体方案依《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即帝位,並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正式公布其政府的国号为“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除此前仅统治了华北地区的辽朝和金朝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2]征服南宋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伐宋。此時南宋由謝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實際軍政大權長期掌握在右丞相賈似道之手。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攻克南宋军事重镇襄陽。忽必烈任命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顏为元军统帅,順江而下,兵分两路向东进攻。十二年(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因战败賈似道被流放。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帶領5岁的宋恭帝和南宋皇族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因與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等意見不合而離開南宋行朝的左丞相文天祥以同都督的身份在江西、福建等地继续抗击元军,但被元军將领張弘範俘虏。元世祖曾召見文天祥并親自勸降,并答应「原相位復職」,但为文天祥所拒绝。十六年(1279年),張弘範率領元军在崖山海戰消灭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控制全中国,结束了中国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改都大都(今北京)。在此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出兵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的元日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統一以後元朝統一中原後,元朝的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以漢人及漢化的蒙古人為主的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元朝廷中沒有停止。元世祖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于其後得病而死。元世祖仍然先後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元朝中期元朝中期形势图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由於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爭奪。最後,群臣在真金的長子晉王甘麻剌及三子鐵穆爾之間選擇,由於鐵穆爾受元世祖下賜皇太子寶及鎮守和林。故晉王甘麻剌退讓,鐵穆爾即位為元成宗[3]。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并下令停止对外战争,罷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減免江南部分賦稅。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皇后和安西王阿难答監國。皇姪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政變,奪得控制權。迎鎮守和林的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大哥海山回大都即位,是為元武宗。由於愛育黎拔力八達有發動政變迎立的大功,所以海山冊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並且他們的兒子亦將會輪流繼承帝位。元武宗即位后,随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4]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發至大銀鈔,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年),他与察合台汗國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駕崩,由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乃元朝和平轉移帝位的第一次。元仁宗即位後,生母興聖皇太后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将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遊牧。仁宗把和世琜之弟圖帖睦爾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破壞了與武宗相約先立和世琜繼位,再傳位碩德八剌等之約。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元仁宗駕崩後,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並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鐵木迭兒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興聖皇太后去世,再沒有人能在蒙古勢力與皇帝之間作調停人,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勢力對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日漸不滿,导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殺了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元朝後期元英宗被行刺後,鎮守和林的晉王甘麻剌的長子,真金的长孙,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後即位,是為泰定帝。泰定帝即位後,封被仁宗放逐到海南島的圖帖睦爾為懷王,鎮守建康。泰定帝於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即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顏擁立懷王圖帖睦爾即位,是為元文宗。最後燕帖木兒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蹤。針對兄長周王和世琜仍在漠北遊牧,圖帖睦爾採取燕帖木兒的建議,立兄長和世琜,是為元明宗,圖帖睦爾自己被立為皇太子;後燕帖木兒又毒死和世琜重新立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曆二年(1329年)二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但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元朝朝政更加腐败。文宗于至顺四年(1333年)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懽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裏。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衰亡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自然灾害[5]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過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武裝起事。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彭和尚逃至淮西,继续秘密传教。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钞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钞”,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次年(1351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欲归故道,動用民伕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白莲教首领韓山童、刘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众發動起事,但事洩,韓山童被捕殺,於是劉福通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紅巾为标志,其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元政府則派兵镇压各地紅巾軍,由丞相脫脫親自督戰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彈劾,功虧一簣。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繼承了病逝的郭子興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在北方察罕帖木兒(李察罕)和李思齊等元軍將領則開始對北方紅巾軍展開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紅巾軍在安豐之役中敗給新興並降元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軍和南方元朝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惠宗北遁,明政府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北迁主条目:北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军的追击下逃离大都来到上都,随后又逃到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并组织反抗,失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继续北逃至漠北,并多次与明军交战。此时元军主力为乃蛮人与汉人混血将领王保保率领的军队,他与明军将领徐达在漠北的交战中互有胜负,朱元璋曾多次寫信詔降,但王保保從不理会,被朱元璋稱為「
本文标题: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元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5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