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11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而得(△C/△E)。这一比值越低,则表明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的追加费用较低,该方案的实际意义越大。本研究将3种治疗方案的成本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并以最低(B组)为参照,其他2种方案与之对比而得到△C/△E。见表2。表2 3种治疗念珠菌性阴茎头炎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组别费用(C)/元效果(E)/%C/E△C/△EA组304.3692.503.2938.82B组13.2385.000.16-C组121.9397.501.258.702.3.3 结果 从表2可见,B组是3种治疗方案中成本最小的,但效果是最低的,A组与C组比较,C组费用低效果高,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从表中增长的成本效果比(△C/△E)可以看出,在B组基础上要多获得1个效果单位,A组需花费38.82元,而C组只需花费8.70元,这样是值得的,故认为C组为治疗念珠菌性阴茎头炎的最佳治疗方案。3 讨论 念珠菌性阴茎头炎亦名念珠菌性阴茎头包皮炎,是由白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性伴侣的阴道念珠菌性感染、糖尿病和[收稿日期] 20070205[作者简介] 杨新利(1970-),女,河北邯郸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皮肤性病临床诊治工作。电话:0310-2115152,Email:rflian@163.com。未行包皮环切的色茎均为易感因素。临床表现为阴茎包皮及阴茎头出现弥漫性潮红、干燥光滑,包皮内侧及冠状沟处附有白色奶酪样斑片,尿道口、舟状窝受累时可出现尿频、尿痛的前尿道炎症状,患者病程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3]。氯碘羟喹乳膏主要成分为5氯7碘8羟基喹啉,为卤代8羟喹啉衍生物,局部外用对真菌有杀灭作用,有抗表皮癣菌、真菌样菌的活性,同时对革兰阳性菌也有效,使用于皮肤癣菌、酵母菌和真菌样菌所致的炎症性皮肤真菌病。伊曲康唑是第2代三唑类口服抗真菌药,具有高亲脂性,也能与蛋白质高度结合,对角蛋白有很强的亲合力,为一种新型口服高效广谱抗真菌药。从本次的疗效观察结果来看,伊曲康唑+氯碘羟喹乳膏组(C组)治疗3d即有部分病例痊愈。A、C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A组费用明显高于C组;C组的疗效明显优于B组;B组费用最低,但治疗时间长,给患者带来不便。两药联合应用疗效满意、使用安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治愈,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口服伊曲康唑+外用氯碘羟喹乳膏为治疗念珠菌性阴茎头炎较好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 吴志华.现代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80.[2] 吴绍熙,郭宁如,廖万清.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4.[3]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0.11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今 毅,郑 晖,谢 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设备处,430071)[摘 要]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现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116株铜绿假单胞菌做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对70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测定。结果 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示较高耐药,对氨基苷类、喹诺酮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碳青霉烯类有很高的抗菌活性。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呈高耐和多重耐药,其耐药机制为β内酰胺酶的产生(ESBLs、AmpC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等可作为治疗其感染的首选用药,亚胺培南可作为二线用药,治疗其混合感染及其高耐菌株。[关键词] 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实验;β内酰胺酶;耐药性[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781(2007)10123902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使用,耐药现象和速度呈上升趋势[1]。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临床主要致病菌之一,某些菌株在获得对新的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的耐药后,继而又获得对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及其他抗生素耐药[2]。及时了解该菌的耐药现状,可为该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笔者对本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116株铜绿假单胞菌用纸[收稿日期] 20070117[作者简介] 今 毅(1962-),男,湖北武汉人,主管技师,学士,从事医学检验管理工作。电话:027-67813027,Email:xiewen1967@sina.com。片扩散法测定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其中70例铜绿假单胞菌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6年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脓液、尿、痰、咽拭子、腹腔积液、胆汁、引流液、分泌物等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到的116株铜绿假单胞菌。质控菌株为ATCC27853。分离培养菌株培养基和药敏实验培养基,VITEK、ATB微生物鉴定系统均为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1.2 药敏试验 按照NCCLS规定的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质·9321·医药导报2007年10月第26卷第10期控结果均与NCCLS标准加以对照。抗菌药敏纸片均在有效期内使用。选用的13种临床治疗用药为:头孢西丁(FOX)、头孢噻肟(FTX)、头孢他啶(CAZ)、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氨曲南(ATM)、哌拉西林(PIP)、左氧氟沙星(LEV)均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公司生产。亚胺培南(IMP)、头孢吡肟(CF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由英国OXOID公司生产。头孢哌酮/舒巴坦(CFS)由美国BBL公司生产。1.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 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选择FOX、CIP、CAZ、CFP和ATM等5或6种抗菌药纸片,周围纸片中心与中央纸片中心距离为25mm。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对116株铜绿假单胞菌作药敏试验,其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测定结果见表1。2.2 双纸片协同法检测ESBLs 7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ESBLs株24株,检出率为34.3%。表1 11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编号耐药/株百分率/%编号耐药/株百分率/%哌拉西林8976.7头孢哌酮/舒巴坦2521.5头孢西丁10187.0环丙沙星1916.3头孢噻肟5446.5左氧氟沙星1815.6头孢他啶3025.8庆大霉素6657.8头孢吡肟2319.8阿米卡星1714.6氨曲南3832.7亚胺培南151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942.33 讨论 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示较高耐药,对头孢素类的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也比较高,同时对氨基苷、喹诺酮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这与其耐药机制密不可分[3]。其耐药机制可能与β内酰胺酶(BLA)的产生;外膜微孔蛋白的缺失或减少;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改变等三方面有关。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作用靶位是细菌内膜上的PBP2,该类药物要达到其作用靶位必须首先经过外膜通道进入周浆间隙,如果菌株外膜蛋白通道减少或缺失,药物难以达到其作用的靶位,细菌将产生耐药。近年的研究表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BLA的种类繁多、特性各异。临床上重要的4种BLA:ESBLs、对BLA抑制药敏感性下降的BLA、质粒介导的AmpCBLA和水解碳青霉烯的BLA。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问题十分突出,在同一细菌体内有几种BLA型别同时出现。铜绿假单胞菌为持续高产酶株细菌,除产ESBLs外,同时可产AmpC酶。质粒AmpC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最近10a陆续报道25种质粒介导的AmpC酶。在质粒AmpC酶的5大家族中,就有由革兰阴性菌起源的Entb族(包括MIR1、ACT1)[4]。通过染色体自发突变,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目前,按药敏谱鉴别高产AmpC酶和ESBLs[5]:高产AmpC酶耐药菌通常对第4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敏感,而部分产ESBLs菌则表现为中介或耐药;高产AmpC酶耐药菌通常对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耐药,而大部分产ESBLs菌则对其敏感;高产AmpC酶和产ESBLs耐药株均对碳青酶烯类如亚胺培南敏感。从对11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分析来看,耐头孢西丁的占87.5%,对头孢吡肟敏感的占87.7%,说明在我院临床分离株中高产AmpC酶耐药菌已占绝对优势,已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等第3代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的耐药率在25.8%~46.5%。一般情况下第3代头孢菌素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是弱的诱导剂[4],不会直接导致耐药,而是通过染色体突变持续高产AmpC酶。当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感染时,就会将突变的耐药株筛选出来,并迅速在病房内传播,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6]。同时也使临床用药面临巨大的挑战。另外,11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的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到了12.9%,高于通常报道的10.1%[7]。这可能与本院近年来较多使用亚胺培南治疗重症感染者有关。其耐药机制为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β内酰胺酶有一小部分活性为含金属离子的酶类,金属酶不仅对内酰胺酶抑制药的敏感性差,而且能够水解包括碳青酶烯类在内的一大类内酰胺类抗生素。综上所述,从对116株铜绿假单胞菌作药敏试验分析来看,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呈高耐和多重耐药。[参考文献][1] 陈民钧.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和对策[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5):263.[2] 吕 英,汪 明.诺氟沙星温敷治疗术后创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20(6):71-72.[3] 倪语星.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4):202.[4] 洪 波.铜绿假单胞菌对八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317.[5] 吴伟元,陈民钧.AmpC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1):67-71.[6] 李景苏,蔡长春,侯艳宁.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与用药对策[J].医药导报,2006,25(4):359-361.[7] 杨立军.金属β内酰胺酶与绿脓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2):127-128.·0421·HeraldofMedicineVol26No10October2007
本文标题:11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8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