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戴师初中考作文训练——立意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文章主旨)。什么是立意?准确:思想感情积极健康.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鲜明集中: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你的语言中要饱含感情。不要出现那些让读者想不透的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同一篇文章着重抒发一种感情,或者主要阐述一种思想,其他感情或思想为之服务.深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并能给人以启示。善于以小见大。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就有着丰富的内含。新颖:立意上不随人后,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打破常规,想出新的.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拿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再用自己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啤酒瓶有哪些用途?啤酒瓶容器——(装酒、装油、盛蜡烛)滚压工具——(擀饺子皮、碾药片)装饰品——(作花瓶)乐器——(敲击成音)武器——(打人)1、用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2、用逆向思维反向立意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此法又称“反弹琵琶”材料一、阅读下面一则成语故事,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提炼论点(至少一个,最好2—3个)。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喜欢寻欢作乐的国君叫齐宣王。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很大的乐队。齐宣王尤其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谁看得出来!南郭先生终于千方百计地加入了这支乐队。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着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奏”。由于他学得维妙维肖,好几年过去了,居然也没露出破绽。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和他的父王一样,也喜欢听竽。但是他却不喜欢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这下子,冒牌充数的南郭先生可紧张了,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马脚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担当不起啊!只好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溜走了。(南郭先生的下场)人要有真才实学(乐师们事不关己)敢于说真话(齐宣王喜听合奏)大锅饭不可行(南郭先生的溜走)人贵有自知之明(齐泯王喜听独奏)领导要有改革精神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南郭先生身上没有优点吗材料二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满了。”徒弟非常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又问。徒弟无言以对。以上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人贵在自知(满了吗)为这样的老师叫好出去闯闯又何妨对人不可求全责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材料三分饼之争两个小男孩为了一块饼在争吵。他们争辩谁应该吃大的一半。两个人跑去找父亲解决纷争。父亲说:“你们为什么不把饼切成两块一样大的呢?”“没有办法。”“那么你们掷硬币决定,输的人切饼,赢的人选饼。”两个男孩同意这个办法,结果切出了大小一模一样的两半。做事要公平做事要讲方法要懂得谦让批评父亲的做法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亲的做法有没有不妥之处呢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小试牛刀:运用多角度思维和逆向思维给下面材料进行立意1、酒香不怕巷子深2、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第一次、第二次想到的立意都不用,要花一番的功夫,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样刻意求新、求高、求深,才能引人入胜。
本文标题:中考作文立意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1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