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政治学 第八讲政治文化
第八讲政治文化PoliticalCulture本讲重点1.政治文化内涵2.政治文化类型3.政治社会化阅读书目:(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第六版)第1、2、5、20章,林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第二版)》第10章,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一、政治文化的内涵1.什么是政治文化?(1)定义帕森斯: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可以被划分为政治结构(政治行为的模式)和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心理取向)。阿尔蒙德: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将政治文化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和评价,“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比较政治体系》、《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西德尼.维巴: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鲁西恩.派伊:政治文化是指那些经常影响政治发展的政治态度和情感,包括社会传统、公共机构的精神、公民情感与集体理性、领导人风格与行为规范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总结: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2)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政治文化主要由三个层次的要素所构成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公众舆论的区别与联系:政治心理是普遍的政治态度与情感,公众舆论是就具体政治事件和领导人态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前两者相互作用、并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后两者与意识形态相关,意识形态是一个计划、行动纲领2.政治文化的结构(1)主流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政治文化的“一般性因素”而言,政治亚文化体现不同群体间的态度分布差异。(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基本的亚文化结构:阶层、民族(种族、宗教)具体的亚文化结构:职业、年龄、区域*政治亚文化明确的地方:政治体系面临认同危机*整合性政治文化和极化的政治文化:共识性因素(一般性因素)的多寡影响政治局稳定与否。(2)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精英—受过良好教育、收入较高、影响力更大底层—收入低、缺乏知识和自信精英的政治态度—更自信和积极地参与:投票、组织团体、竞选公职、维护正义大众的政治态度—政治冷漠3.政治文化的功能(1)为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支持—人们的政治心理决定着他们对政治系统的正当性支持,从而为有效的政治统治提供基础。(2)影响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相同制度(“硬件”)在不同文化环境(“软件”)下的运转效果可能不同。(“制度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制度移植的问题:法国革命、辛亥革命)(3)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政治文化的稳定功能是双刃剑—保持秩序的同时制约改革与发展(与政治制度相比,文化总是具有滞后性)二、政治文化的类型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TheCivicCulture:PoliticalAttitudesandDemocracyinFiveNations,1972)上述公民文化研究的背景:欧洲民主制度的崩溃和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民主建设的困境。关注代议民主制度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条件或社会心理条件?分类的标准:1.政治认知2.政治情感3.政治评价1.地方型(村民型、地域型、狭隘型)政治文化(ProchialCulture)—政治的专业化程度最低,没有专业化政治角色—成员对政治体系及其变革缺乏期待—成员对中央政府仅模糊认识—成员在情感和规范上认同地方主义原始部落、社区、初级群体等(如家庭、邻里、游戏和交往伙伴、工作小组)2.臣属型(臣民型)(Subjectculture)—存在专业化政府—成员意识到专业化政府的权威,对之具有情感和规范取向,但缺乏充分的认知取向—成员对政治体系具有较高的输出取向(服从)—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取向则较弱(缺乏参与者的自我取向)3.参与型(参与者)政治文化(Participantculture)—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整体构成具有明确取向—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出过程具有明确取向—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过程具有明确取向—成员对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者具有“积极”的角色取向,具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三者的混合类型:—地方-臣属型:从地方主义转变为中央集权的早期阶段;—臣属-参与型:独裁主义向民主的转变—地方-参与型: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转变公民文化:政治文化的“理性-积极性”模型—一方面,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型文化—另一方面,公民文化中参与型取向和地方、臣属型取向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取代后者。两者融合产生一种平衡的政治文化:既有政治的积极性、参与和理性,同时这些因素又被消极性、传统性和对地方价值的责任心所平衡。(亚氏“中庸”折衷、李普塞特“冲突与一致”)阿尔蒙德和维巴把美国作为“公民文化”的典范:----美国的投票率低于西欧国家(美国一半,西欧3/4以上,有时甚至达90%)----但美国人谋求团体支持影响地方政府的公民比例高于这些国家。美国59%英国36%西德21%意大利9%墨西哥28%—“正是人民的态度,而非实际的参与,使民主的政治文化成为可能。”----“睡着的狗”(罗斯金《政治学》)公民文化的衰败:志愿性团体的衰落(普特南Putnam《BowlingAlone》)三、政治文化的传承:政治社会化1.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和继承的过程。在个体层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特有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获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在社会层面,政治社会化是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训练个人: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的主流价值,把个人与系统联系起来。—支持政治系统:教育社会成员规则、承担责任,从而维持系统有效运转,使其获取合法性。2.政治社会化的机构(途径)(1)家庭心理塑造,家庭关系影响成年后的政治行为;非正式的社会化,有时是无意识的;(2)学校通过教育灌输个人对国家共同体的义务的信念;公民受教育的水平影响其参与能力和态度;(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北大校长周其凤2011.12.25长沙一中演讲:“从培养美国公民的角度看,美国的教育是非常好的,因为他们的的确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公民,以他们的总统为代表的⋯⋯但是从培养世界公民的角度看,美国的教育一团糟,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优秀的世界公民,世界公民应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民族的价值和文化⋯⋯”优酷(3)同辈群体(peergroup)非正式社会结构在儿童和青年人的社会接触中,具有类似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者自愿结成同辈团体。与前两者相比,影响力的相对强度在上升。(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渠道。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使其成为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大众传媒的信息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政治倾向,成为传播主导性政治文化、塑造成员的共同意识的基本手段。(5)社会和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是利益表达与综合的重要机构;提供政治信息、动员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态度,使成员熟悉政治体系及其内在的运作规范,人们的“政治效能感”也得以强化。(6)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治宣传、信息提供等;权力部门的行为影响人民的政治态度:典礼、国家象征、处理危机和常规事务等(水门事件)。**除上述六种机构以外,还有教会、工作场所、聚居区等也承担着特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各个机构的一致性对于政治社会估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本文标题:政治学 第八讲政治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1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