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ch3-1昆虫纲重要目分类
第三章昆虫纲重要目分类与农业和人类经济意义关系比较密切的目主要包括如下10个目:应尽量熟练掌握这些目中的常见科的2~3条主要鉴别特征。第一节直翅目第二节等翅目第三节缨翅目第四节半翅目第五节同翅目第六节脉翅目第七节鞘翅目第八节鳞翅目第九节双翅目第十节膜翅目第四篇昆虫分类学第一节直翅目(Orthoptera)1.形态特征体中至大型。口器典型咀嚼式;触角多丝状。前翅复翅,后翅膜质;后足跳跃足或前足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常会发音。直翅目的代表第三章昆虫纲重要目分类第一节直翅目1.形态特征1.1头部多下口式,蜕裂线明显;上颚强大而坚硬;触角丝状或剑状;复眼发达而突出,单眼一般2~3个。直翅目昆虫的头部特征1.形态特征1.1头部第一节直翅目直翅目昆虫的头部特征前胸尤发达,背板常向后及两侧扩展呈马鞍型,盖住侧板;部分种类前胸腹板在两前足基节间形成前胸腹板突;中、后胸愈合,后翅臀区宽大,平时呈折扇状纵摺于前翅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特化为开掘足。第一节直翅目1.2胸部1.形态特征螽斯和蝼蛄的胸部特征在蝗虫类中,有的种类翅退化成鳞片状,形似若虫(俗称蝻或蝗蝻)。但二者的区别是:蝗蝻的后翅翻转盖住前翅,且翅芽上仅有纵脉而无横脉。第一节直翅目1.形态特征1.2胸部蝗蝻与癞蝗的区别第一节直翅目在螽斯和蟋蟀中,其雄虫的1对前翅组成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有听器。在蝗虫类中,发音器由前翅和后足腿节组成;听器着生在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1.形态特征1.2胸部发音器和听器第一节直翅目一般由11节组成。雌虫的第8腹节或雄虫的第9腹节腹板发达,形成下生殖板。蝗虫的腹部1.形态特征1.3腹部蝗虫、螽斯、蟋蟀的产卵器发达,呈凿状、刀状、剑状或矛状等;蝼蛄无特化的产卵器。尾须1对,短而不分节(蝗虫)或细长多节(螽斯、蟋蟀)。蝗虫类多具腹听器,螽斯、蟋蟀、蝼蛄则具足听器。第一节直翅目1.形态特征1.3腹部蝗虫听器的着生位置渐变态。多数种类植栖性,少数土栖性和洞栖性。有的种类有群栖性或迁飞习性。多数植食性。第一节直翅目2.生物学特性2.1栖境典型陆栖种类。螽斯生活在植物上,蝗虫生活在植物上或地面,蟋蟀生活在土石块下,蝼蛄生活在土壤中。绝大多数种类植食性,尤喜食植物的叶片。螽斯科中的少数种类肉食性,以其他昆虫和小动物为食。蝗虫多在昼间活动。螽斯、蟋蟀、蝼蛄多在夜间活动,有较强的趋光性。第一节直翅目2.2食性和活动习性2.生物学特性多为一化性或二化性,多数在夏秋产卵,以卵越冬,翌年4~5月间孵化,6~7月发育为成虫。有些蝗虫在若虫期高密度群栖,会形成群居型,并进行远距离迁飞。第一节直翅目蝗群迁飞2.3生活史蝗虫的生活史蝗蝻成虫产卵渐变态。若虫一般5~7龄,第3龄出现翅芽。许多种类雄虫能发音,以吸引雌虫交配,是有名的鸣虫。2.生物学特性常见的防御行为是保护色、拟态和自残。植栖性种类体色近似栖境或形态近似叶片、细枝、树皮等,以隐匿身体和躲避敌害。当被捕捉或遇到敌害时,常会在跳跃足的腿节与转节之间自行断掉而逃逸,但断足一般不能再生。第一节直翅目2.4防御行为保护色2.生物学特性3.经济意义第一节直翅目直翅目绝大多数种类为植食性昆虫,取食危害植物叶片等,其中许多种类是栽培植物的重要害虫。有些种类能远距离成群迁飞,因而加大了危害的严重性,如沙漠蝗的迁飞扩散范围可达65个国家和地区,占地球陆地面积约20%。在我国,东亚飞蝗从春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多年中,成灾800多次,范围涉及长江以北8个省区,常造成大范围内的庄稼颗粒无收。有些种类能发出动人的鸣声,如蝈蝈和蛐蛐等;有些种类生性好斗,如蟋蟀等;有些种类形态奇异,如叶螽等。这些昆虫具有重要的观赏性或文化价值。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全世界已知20000多种,我国已知约2000种。其中主要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类群。有的学者将该目分为蝗亚目和螽亚目;有的分为蝗亚目、螽亚目和蝼蛄亚目;有的则分为剑尾亚目和锥尾亚目。蝗亚目:蝗科菱蝗科螽亚目:蟋蟀科蚤蝼科螽蟖科蝼蛄科蝗亚目:蝗科菱蝗科螽亚目:螽蟖科蟋蟀科蝼蛄亚目:蝼蛄科蚤蝼科剑尾亚目:螽蟖科蟋蟀科锥尾亚目:蝗科蝼蛄科蚤蝼科菱蝗科蝗亚目(锥尾亚目)触角短于体长之半;多具腹听器;以后足摩擦前翅或腹部背板发音;跗节3节或3节以下;产卵器短,凿状。多在白天活动。英文名称:short-hornedgrasshoppers。触角丝状或棒状;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仅盖住前胸和中胸背板;多数种类具2对发达的翅,少数种类翅短或完全无翅;跗节式3-3-3,爪间有中垫;雄虫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1对鼓膜听器。第一节直翅目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4.1蝗科Acrididae4.1蝗科Acrididae第一节直翅目——蝗科的代表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多栖息于地表或寄主植物上,产卵于土中。由于繁殖力强,个体数量众多,有时会聚集生活,形成群居型,并具迁飞习性,危害十分严重。蝗虫的栖境4.1蝗科Acrididae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布于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的亚洲飞蝗L.migratoriamigratoria、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以及华南地区的东亚飞蝗L.migratoriamanilensis和仅分布于西藏地区的西藏飞蝗L.migratoriatibetensis。4.1蝗科Acrididae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著名种类:飞蝗LocustamigratoriaL.是臭名昭著的大害虫。全世界共有6个亚种,其中我国有3个:即分第一节直翅目4.2菱蝗科(Tetrigidae)也称蚱科。英文名称:pygmygrasshoppers或grouselocusts。前胸背板特发达,呈菱形,向后延伸至腹部末端,盖住整个虫体腹部;前翅退化成鳞片状;后翅正常;跗节式2-2-3,爪间无中垫;无发音器和听器。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4.2菱蝗科(Tetrigidae)第一节直翅目菱蝗喜欢生活于土表、枯枝落叶和碎石上等环境,不善飞翔。我国常见种类如日本菱蝗Tetrixjaponica。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螽亚目(剑尾亚目)触角长丝状,长于或等于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以两前翅左右摩擦发音;跗节3节或4节;产卵器较长,刀状、剑状或长矛状。多在夜间活动。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剑尾亚目的特征第一节直翅目4.3螽斯科Tettigoniidae英文名称:long-horndgrasshoppers。多栖于草丛或树木上,保护色明显。一般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和杂食性。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卵多产于植物组织内,很少产于土中。跗节式4-4-4,尾须短。多数种类雄虫能发音,俗称蝈蝈。常见代表种类为中华螽斯TettigoniachinensisWillemse。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4.3螽蟖科——螽斯科的代表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4.4蟋蟀科Gryllidae英文名称:crickets。多栖于低洼、河沟边及杂草丛中,一般穴居,也有的生活于土表砖块下。多植食性,喜夜出,生性好斗。产卵器矛状或针状,多产卵于泥土中。跗节式3-3-3,尾须长。俗称蛐蛐。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4.4蟋蟀科Gryllidae——蟋蟀科的代表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著名种类:斗蟋Scapsipedusmicado。山东宁津、宁阳盛产的斗蟋,以斗性强、个头大和皮色好而世界闻名。该地自1991年起,每年秋季举办“蟋蟀节”,以传播中国的斗蟋文化。4.4蟋蟀科Gryllidae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蝼蛄亚目触角短丝状,较身体短;前足开掘式,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呈狭缝状;产卵器退化。4.5蝼蛄科Gryllotalpidae英文名称:molecrickets。前足粗壮、开掘式,胫节宽扁,端部具4齿;后足非跳跃足;跗节式3-3-3;前翅短,后翅长而纵卷,伸出腹末如尾状;尾须长。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4.5蝼蛄科Gryllotalpidae栖息在温暖潮湿和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中的蛀道内,咬食植物根部,为重要地下害虫。一般1~3年完成1代。有护卵哺幼习性。以夜间和清晨活动最盛。成虫有趋光性。如华北蝼蛄Gryllotalpaunispina。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4.5蝼蛄科——蝼蛄科的代表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第一节直翅目体小型,体长多在10mm以下。触角短,12节;前足开掘式,后足腿节发达,跳跃式,两爪长片状;跗节式2-2-1;无发音器或听器;产卵器退化;具尾须。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4.6蚤蝼科Tridactylidae第一节直翅目4.6蚤蝼科Tridactylidae多生活于靠近水的环境中,善跳跃,并能在水面上游泳。植食性。常见种类如台湾蚤蝼Tridactylusformosanus。4.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本文标题:ch3-1昆虫纲重要目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3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