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村社会学:源于何处?一、农村社会学:源于何处?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从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探讨(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1)美国是最先引进和最热心推广社会学的国家。社会学在美国发展非常迅速。1901年,全美已经有169所大学和学院开办了社会学课程,许多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这为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创造了理论前提。与欧洲社会学不同,美国社会学特别注重实际与应用。正因为如此,社会学传入美国后,产生了大量的分支学科。(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美国农业科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学学者中出现的学术思潮有关。这种学术思潮认为一个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或农业经济学家,不仅应精通本行,还应具备有关农村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实际问题并且懂得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2)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并重失衡工业(2)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900年前后的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当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城市富裕、繁荣;农村贫困、凋敝。美国农村的困境美国农民的斗争1908年,时任美国第26任总统的罗斯福下令组织了一个农村生活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一批十分关心和研究农村实际问题的专家、学者组成。后来被看作农村社会学先驱的贝利被任命为委员会的主席。(一)农村社会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二)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非社会学者对农村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推进。专业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的开创与发展的推进。1.第一种途径以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主席贝利为代表;是直接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途径;研究者并不是自觉的社会学者,即未自觉的运用已经产生的社会学理论、方法去研究分析农村社会。他们甚至在组织上都是与社会学的专业团体相分离的。研究人员的特征研究者大部分人都是农学家、园艺学家、农业经济学家以及从事农村实际或研究工作的人。研究者都具有或接受了关心农村社会问题、企图掌握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思想。研究者的兴趣在于研究和解决美国农村实际问题而非探讨学术。第一种途径的研究特点具有强烈的实际针对性。不足:往往是对问题的罗列与分析,喜欢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来提出改良和改善农村生活状况的建议和主张,能上升为科学、一般原理的很少。2.第二种途径代表人:亨德森、葛尔宾等是自觉的从社会学学术出发采用了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农村社会的途径。(三)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消解与转移(三)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消解与转移1783年,占95%1860年,占59%1910年,占31%1920年,占30.1%1930年,占24.9%1940年,占23.2%1950年,占16.6%1960年,占8%……1990年,占2%(三)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消解与转移欧洲传播:日本传播:中国传播:二、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生长(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前传播与发展1、外籍人士的农村调查(1)来自传教士的观察《中国农村生活》《明与暗》《中国变色龙》基督教征服中国?(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前传播与发展1、外籍人士的农村调查(2)外籍教师的社会调查1910——1920年代,许多实际的调查研究,是由国外学者直接指导进行的,调查结果往往不是用中文写出报告或以其他著述形式在国内公布,而是用英文写成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著述在国外发表。(一)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早前传播与发展2、中国学者的早期农村调查李景汉杨开道陈翰笙孙冶方……(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1、何以热潮?20C上半期:农村的加速衰败与大动荡(1)内战滋扰(军阀政治)农民负担、生命、财产损失1927——1937,三种性质的军事反对力量(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20C上半期:农村的加速衰败与大动荡(2)自耕农大量破产、土地兼并日盛(3)农民弃土离乡(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大动荡的特征:(1)乡绅与国家政权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科举制度,咨议局,劣绅二五减租行政培训班(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大动荡的特征:(2)地方势力利用农村的衰败与动荡对抗中央扩军;武化;土匪(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3)自发性农民斗争对政府统治秩序冲击抗租;逃租;吃大户征税;摊派;劳役(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大动荡的特征:(4)革命基地内乱;外战(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2、衰败应对的改良主张: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中华报派”“乡村建设派”“平民教育派”“教育改进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村本政治”“职业教育派”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1893年出生于四川巴中县,1916年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与经济学,1919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因主持河北乡村改造实验工作而闻名。晏阳初的观点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其根本是人的问题。“愚、贫、弱、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病根。愚指大多数农民不但缺乏知识,而且简直是目不识丁;贫指农民的生活简直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弱指大多数农民是病夫,根本谈不到科学治疗、公共卫生;私指农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训练。晏阳初的观点要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解决贫的问题;以卫生教育解决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解决私的问题。四大教育是定县实验的主要内容。这四大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完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通过普遍设立平民学校来进行。根据当时亲身参与定县试验的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的统计分析,“定县试验”的效果差强人意。经济建设上,以推广优良品种来说,优良麦种每亩均比原来增产18-20%,棉花增产56%。主要农产品价格1933年比1930年降低了40—60%,农民增产却并不增收。李景汉统计,1933年冬,定县连盐也吃不起的人占总人口的20%;乞丐大量增加,1935年冬增到3000人左右;1931年定县因债务而被债主没收家产的有50户左右;1932年增到300家左右,1933年达到2000家之多,欠债之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20%。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生于1893年,广西桂林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1924年离开北大到山东省办学,此后主要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活动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认为这三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条路向: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基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我调和持中为其基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基本精神的。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西方是一个“个人本位,阶级分立”的社会;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生产工作者(农民和工人)各自有其生产工具,可以自行其生产。个人作个人的工,个人吃个人的饭,只有一行一业不同的职业,而没有对立的阶级,所以中国社会可称为一种职业分立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于礼俗,注重情谊;在经济上表现为共财,彼此顾恤,互相负责;在政治上君臣、官民间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一、创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乡学、村学。二、以乡学、村学为枢纽,指导并组织农民进行乡村合作事业。梁漱溟等人邹平组织了棉花运销、谷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庄仓、机织等合作社,基本普及到邹平的每一个村庄。三、办理乡村自卫。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五、改良社会风气。客观分析,邹平乡村建设运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实践中,农民并没有改变被剥削被压迫的处境,经济、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农民对梁漱溟等人的种种改良措施只是消极合作。乡农学校与当地老百姓之间甚至还发生过冲突,“致有砸毁乡校,打死校长之事。”“号称乡村建设而依附政权,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技术层面:不发动群众(缺乏社会基础);不想持久、深入的工作(改造);忽视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依靠当时政权力量用和平办法谋求中国根本问题的解决的改良主义是注定失败的。战略层面:结构问题,而非技术问题。(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2、衰败应对的革命主张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人到农民“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实践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实践同他的革命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调查,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调查。毛泽东的社会调查都是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毛泽东论社会调查“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2.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科学的论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方法论:强调世界观对调查过程的决定作用;强调调查者本身态度对调查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方法上,提出要有明确的调查纲目和调查方案;在运用正确的统计和调查指标、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如何开调查会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传统:?!(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3、衰败应对的学院传统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黄华节、瞿同祖、黄迪、李有义等均师从吴文藻先生。(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3、衰败应对的学院传统吴文藻:人文区位理论和功能主义人类学结合:应用社会学的一般理论,以文化社会会学的观点、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的调查方法,深入一个有限制的地域社会内,进行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问题的分析研究。(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3、衰败应对的学院传统吴文藻:强调社会学专业者的学术活动的目的性,强调深入社区,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要研究一个社会变动的过程。(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3、衰败应对的学院传统费孝通:此时的开弦弓,村里有农地2758.5亩,人口274户,正常年景,为了得到足够的食物,每户约需5.5亩地。而当时,村里90%的农户平均占有不到10亩土地,其中75%的户均只有0至4亩。新米上市后,单靠农业,为了维持生活,每年每个家庭要亏空131.6元,而需要向地主交付42%食物的佃农更惨。农民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生产蚕丝,可使一般农户收入约300元,除去生产费用可赢余250元(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3、衰败应对的学院传统费孝通:时人认为农民问题的核心是不合理的地权关系。经过调查,费提出了:以恢复中国农村企业(副业),增加农民收入来解决中国的农村和土地问题,总结为“人多地少,农工相辅”。《江村经济》里,费提出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是不够的,“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研究的热潮思考题:1、社会学调查和社会调查的区别?2、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的学科贡献?
本文标题:11农村社会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3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