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第五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六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第七节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人具有两种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即“男人应该像个男人样,女人就该像个女人”(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到的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一、依恋的发展(一)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二)婴儿依恋的类型◈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陌生情景”,测定婴儿的依恋类型,可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三)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早期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2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对事物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去活动、探索。在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身上没有这种表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触,情绪比较愉快,牢骚少,攻击性低,具有更强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技能,朋友多。◈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一)民主型◈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二)专制型◈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态度简单粗暴,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收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三)放任型◈或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任其自由发展。◈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一)婚姻关系(二)家庭结构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儿童身上看到。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二)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开始的。3岁左右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一)外表(二)社交技能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一)被忽视型幼儿(二)被排斥型幼儿◈存在交友困难的儿童可分为: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性别差异。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二)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三、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荷尔蒙)。(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第五节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移情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也可以作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年龄情感体验角色承担洞察移情亲社会行为(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3.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时随着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4.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二)影响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1.家庭教育因素2.同伴交往◈早期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性格。因此家长在教育中,要不断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去理解父母亲的心理感受。◈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要考虑同伴的动作和观点,所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龄前儿童去自我中心化。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一)社会生活环境(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1.家庭的影响(榜样、教养方式)2.同伴相互作用(三)移情大型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品质第六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工具性攻击: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掠夺、推搡等动作。◈敌意性攻击: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别人。◈反应型攻击: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父母的惩罚(二)榜样(三)强化(四)挫折◈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第七节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国内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了独生子女发展中的良机分化现象。有一部分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较好,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中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一)任性(二)依赖性强(三)自私(四)不合群(五)胆小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1.缺失2.独特3.家长-子女关系◈强调家长与子女的相互作用,独生子女父母的高焦虑影响其孩子,而父母的过多关注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二)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1.溺爱2.过分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就限制孩子的自由游戏、自由交往,使孩子缺乏锻炼机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正确与否,无原则地迁就、满足,导致孩子任性、自我中心等不良特点的产生。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一)家庭教育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3.让孩子懂得行为的界限,了解行为规范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二)幼儿园集体教育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3.注重个别教育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5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