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3)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先秦散文•古代散文的概念无韵,区别于诗与赋。散行单句的行文方式,区别于骈文。•先秦散文的兴起商代的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易经》中的爻辞《尚书》中的早期公文《老子》、《论语》的格言体、语录《春秋》、《左传》的编年体•甲骨卜辞: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商书·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我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春秋·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会郑伯于垂……秋大水。冬十月。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散文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历史散文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体现出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一、历史散文–不成文之史•所谓“十口相传为古”也。–成文之史–始自《诗经》中的史诗。譬如《玄鸟》、《生民》记叙周国开国的历史。–《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履帝武敏歆。……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为后稷。……”–崇古重史的中华传统“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梁启超–六经皆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史官“禀笔直书”•史学发达•体裁:编年体,纪传体,记事体•内容:正史,杂史,传记,制度史•先秦历史典籍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语言风格古奥。其中一部分疑为后人伪托或追记。•《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它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有《春秋三传》。•“传”的本义是对经的解释,故三传皆为以《春秋》为纲,进一步阐释和记叙历史的著作。但《左传》实际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其性质与纯粹注解《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并不完全相同。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另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说它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成的。《左传》内容丰富,叙事善于剪裁,语言简洁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左传》:亦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太史官左丘明所作。后列为“十三经”之一。是第一部大规模叙事作品,为后代叙事文典范。•《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侧重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谷梁传》:相传为战国时鲁国人谷梁赤所著。但后两传今人多认为系汉代作品。•《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左传》侧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故名《国语》。后人以为《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而《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现在一般认为它并非出于左氏之手,也不传《春秋》,称之为《春秋外传》并不恰当。《国语》所记事实大多通过君王的言论和卿士们的谏说之辞来表现,文字朴实简练,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也不乏情文并茂之作。•《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策士的言论和活动。其文铺张扬厉,喜欢夸张渲染,善用譬喻典故,语言生动流畅,常用排偶叠句,具有纵横家的雄辩特色。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的文学色彩很浓。二、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述。•关于诸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指师长。诸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有时亦代指他们的著作——子书。(一)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时代•关于百家争鸣指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形成的一种自由辩争与论战的风气,它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等级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1、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产生。2、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中不同利益集团对人才的争夺——“养士”之风。3、社会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学者们“思以其道易天下”。4、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权和权威的统治思想,学术上未受到某家某派的控制,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朱自清•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20世纪曾提出关于“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600年前后的一个时期(约前1000—前200)世界上几个大的文明都出现了很重要的“精神的飞跃”,形成一个民智大开的局面。它是在新石器时代的缓慢发展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几大古老文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希腊:立足于对自然界的根源和奥秘进行反思的哲学与科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对超越的向往,使个人与梵结合的思想。•中东:摩西时代的犹太教:一元的上帝的观念。影响及于后来的三大宗教。•中国: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心是对人的反思。宗教性被人伦精神所取代。如儒家的为己修身之学,强调通过自觉反省使人成为完美的人,把人当作一个道德的存在和创造价值的存在,而而不仅是生物的存在。•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汉书·艺文志》列举了儒、道、墨、法、名、阴阳、兵、农、杂、纵横、小说家等主要派别。其中儒、道、墨、法、名、阴阳称为六大学派。后来,这些学派进一步分化,“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如儒家的思孟学派、孙氏之儒,墨家的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等。在各学派间热烈的探讨和争鸣中,产生出大批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诸子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汉书·艺文志》称:凡诸子189家,4324篇。(二)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特点:篇幅短小,片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富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内容。•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文体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可以说诸子散文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一把钥匙。(三)诸子散文的主要经典作品•《老子》——道家•《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因被后学分为“道篇”、“德篇”并尊为经,故又名《道德经》。唐玄宗天宝年间号老子为“真人”,故又名《道德真经》。其文玄妙深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其哲学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多用韵语,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论语》——儒家•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主要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发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语录体散文。主要通过孔子与其弟子之间及弟子相互间交流问答的情景和内容的记述,以及直接转述的片段语录,记录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包含大量富有文采又具哲理性的格言。•《论语》全书共20章,每章又包含若干片断。编排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非记于一时,也非出自一人之手。编撰者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儒家思想要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以德育代替宗教。•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何必曰利。(孟子)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构成“仁”学思想模式和“仁”学结构的因素•一、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整体特征:实用理性理性精神——以冷静、现实的态度解说和对待事物。不迷信非理性的权威。实用:着眼于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较少进行纯思辩的抽象思考。孔子的主要思想(1)以“仁”学为核心。•“仁”作为政治学说,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政治哲学。主张实行礼治与德治。•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2)主张以道德的自我修炼和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作为政治的起点,然后通过由己及人的推恩达到治理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3)以“仁”来作为伦理道德规范,即将“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及个体人格修养的标准。•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刚、毅、木、讷近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庄子与《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和散文家,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生平不详。布衣一生,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有独立不羁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情趣。•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庄子》,道家的经典著作。作者应是庄子及其后学。作品主要通过大量的寓言故事阐发其哲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所以《庄子》又名《南华真经》。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讽刺辛辣,机智幽默,妙趣横生,辞藻瑰丽,风格独特,是先秦时期最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作品。《庄子》的思想核心:顺应自然•1、回归自然的社会理想•2、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3、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4、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的作品•汉代文献称有52篇,现存33篇。其中内篇(7)公认为庄子所作,外篇(15)、杂篇(11)的作者有争议。但各篇的思想脉络和风格大体一致。•作品的艺术形式有鲜明的特征。自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以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墨子》,是墨家的经典著作,主要记载墨翟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其弟子及后学编纂而成。其文以达意为主,语言质朴,较少文采,但结构严谨,条理井然,逻辑性强,而且善用比喻、排比,富有说服力。•《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南宋时被官方列为经书,并与《论语》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合为《四书》,从此成了科举时代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影响极大。其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长于辩论,善设机巧;妙用比喻,生动贴切;欲擒先纵
本文标题:(3)先秦散文: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6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