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试从中药药理和中医临床的研究范围探讨西药的中药化西药中药化的概念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2.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特性和功效内容。3.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什么是中药1.药物本身性能的特殊表达,如性味、归经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和指标表述。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解郁、理气、实热、虚热、肺热咳嗽、气虚便秘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互相配合使用的药物,按中医药学的药物配伍原则和规律。主次分明,内在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的证和症相对应,施用于人体,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如配合中考虑,君巨佐使、七情、药对等关系4.一个药物如果具备如上三点内容,则可称作中药,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什么是西药1.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理化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固体液体、红色白色等。2.药物功效以西医药学的术语和指标表述。即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如降低血压、升高血糖、抑制细菌、利尿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配合使用的各药物间.内在系性不突出强调,突出强调的是各药对机体相应症状针对性,例如感冒.病毒所致。则用抗病毒药;浑身酸痛发烧,用解热镇痛药;咳嗽痰多,用止咳祛痰药;消化不好,用助消化药;睡眠不好,则用镇静安眠药;为增强机体抵抗力,,则用维主素类等。4.一个药物,如具上述三方面内容。则可称之为西药,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西药中药化概念的提出1982年,岳凤先先生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文章,提出西药中药化的论点,先后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不少专家在这方面进行了颇有意义的尝试,但亦有人对该研究提出了质疑。中西结合的发展历史1.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2.在防治疾病中,西方医药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3.近代,人们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中西结合在近现代的发展历史1.张锡纯,被称为近代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2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西药中药化的意义1.中西药合用是我国医疗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合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2.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增效、减毒的临床要求。3.使得西药能从中医药学理论得以再认识,临床医生根据中西两种医药学理论考虑现有西药的使用,从而提高西药使用的针对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中西药结合的研究方法1.应用现代药理学知识,研究中药所含成分对西药药动或药效的影响。2.应用中医药学的基本原理和阴阳五行的理论工具,对西药的药性、药效进行总结。3.目的:让中、西药学两种不同的药物学体系应用同一种科学语言进行交流。现状目前,研究中西药相互作用主要是应用前一种方法,因为人们习惯于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审视和探讨中国文化,而较少运用东方思维方式,从东方文化的视角观察西方文明。西药中药化的理论可能性1.理论可能性: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以及防治疾病维护健康规律的科学,二者的对象都是人体,同是通过具体的物质转化的途径发挥作用,二者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决定了两种学科结合的可能性。西药中药化的实践可能性1.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创制阿斯匹林石膏汤,用于外感发热之证,并说阿斯匹林“性凉而能散,善退外感之热。”2.现在临床使用的很多药物如消渴丸、VC银翘片等都是中西药合并应用。3.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辩证论冶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1.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2.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3.如肺结核(肺痨),当应用抗痨药治愈疾病后,患者阴虚火旺等证候同样会随之消失。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古代的乳香、没药,还是近代的西洋参,现代的水飞蓟都是来自国外,传入我国后经按中医药理论进行临床研究,使之具备了中药的基本内容,确定了它们的药物性能、功效、主治、配伍等。西药中化还表现在运用中医的治疗原则,整体观念,指导运用西药。如肿瘤病人的扶正与祛邪,出血病人的止血与化瘀等,都是中西药物运用值得发挥的长处。收集的一些关于具体西药的中药化属性的研究文献1.利血平: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2.阿斯匹林: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其性凉而能散,善退外感之热,初的外感风热,服之出凉汗即愈。综合归纳:性凉,味辛酸、具有收敛、固涩生津的作用。3.考的松、强的松:姚正平在《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写到:“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综合归纳: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4.阿托品: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其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多具燥湿敛、解痉止痛之功,适用于性偏凉的内脏痉挛性疼痛、腹泻稀水样便、盗汗等。综合归纳:性温热、味辛,归肺、胃、心经,有温中散寒,理气燥湿,祛风止疼,回阳救逆之功效。5.头孢菌素:金亚诚等研究表明: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对舌苔黄腻者即实热证者效佳,而对舌苔薄白的虚寒证者,则基本无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有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6.青霉素钾盐:研究者从其过敏反应情况,深入认识此药属性:青霉素具“寒性”,故使用时,就不能仅考虑抑菌作用,还要考虑“寒性“的问题。综合归纳:该药适用于细菌感染者、又实热证的患者。对虚寒证者,虽有病菌感染,但亦不宜使用,起码不宜单独使用。7.维生素B族:具有健脾养胃、调节气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焦气机逆乱所致病证。8.解热镇痛药:具有发表之功,适用于表证。9.利尿药:具有渗利水湿之功,适用于水湿内停之证。10..磺胺类:具苦寒之性味,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11.肾上腺素:属温热药,可以回阳救逆。12.钙剂(葡萄糖酸钙):养阴熄风,主治口干盗汗,肌肉抽搐。13.异博定及其它钙拮抗药:可概括为:性寒,味苦,归心、肝(即脑)经;有定惊安神,缓急止痛,平肝潜阳,活血通脉之功效。14.张大明等研究表明:在遵守西医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原则的前提下,对于阳亢、热证明显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动过缓,肢体发凉,适用于阳盛发热之证)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具平肝潜阳,清泄肝火),遇见阴盛,寒象突出都,尝试用钙通道阻滞剂(可使人头面发热,适用于阳虚寒盛)、α受体阻滞剂,痰湿明显,可选利尿剂。15.李静等研究认为:中医辨证舌红紫、苔黄或白腻属阳证者,西药以用青霉素与头孢以及磺胺类、红霉素类药较为有效。舌质淡紫苔白腻或滑腻者则为湿热,以氧氟沙星及氨基甙类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较为有效。舌紫苔薄者则以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疗效较好。
本文标题:西药中药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7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