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估算时间活动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二、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计时工具准确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技术的改进。3、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有关,包括这个环境中其他动植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得到的食物和资源以及空间、水和空气等。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些植物和动物可以幸存和繁衍,有些则死亡或迁移到其他地方。4、地球具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人类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和四季变化影响着地球生物的生长节律和生活习性。三、探究能力1、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探究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手段从较多地通过直接观察到较多地通过人为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实验活动增多。本册教学中除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外,还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增加了学习模拟实验的内容。(1)指导学生继续学习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加深对其在科学探究中作用的理解。着重指导学生确定改变什么因素,怎样改变这个因素,要保持哪些因素不变,怎样保持这些因素不变。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的公平性,进行“公平测试”。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是验证假设、寻求因果关系最常用的科学方法。(2)学习用模拟实验研究自然物体的运动规律及自然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实验基本上都是模拟实验。生物与环境中的制作、观察、改变生态瓶的活动也是一种模拟自然界池塘群落的模拟实验。2、发展学生运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运用数据对现象进行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判断和结论必须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假设和猜想必须得到事实和数据的证明。正确对待“非正常”的事实和数据,不要轻率得出结论,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涂改的,如果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有怀疑,只能检查实验的各个环节,重新获取。(不单纯是重复实验)发展根据事实和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实验结果不等于结论,科学概念不能自动地从数据和孤立的分析中产生。必须对实验中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符合逻辑的推理,在事实和结论之间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如:对昼夜成因的探究,仅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并不能找到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真正原因。要知道原因,还必须指导学生根据我们已知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计算,并再次通过事实的验证。在科学上既要大胆想象、重证据,还要善于思考和符合逻辑。3、融入有关的科学发展史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科学和技术、社会的关系。(1)融入有关的科学发展史的内容,让学生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的理解。如在“时间”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重演历史上人类认识时间、研制计时器的过程和探究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2)为进一步扩大学生与科学、技术接触的机会,强化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提高他们技术设计的能力,教材还提供了大量设计、制作活动。下面我们主要讲一讲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时间》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结构教材活动主线1、时间的流逝估算时间计2、在时钟发明之前太阳钟时3、夜间计时器蜡烛钟器4、用水测量时间的5、做一只水钟水钟科6、用摆计时的钟学7、测量摆的快慢发8、调整钟摆摆钟展9、保持时间统一总结史10、寻找时间的痕迹“看到”时间二、单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关于太阳钟、滴漏、水钟、摆钟等计量时间工具的直接认识。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和计量的能力。2、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和制作活动过程:经历一个“设计——制作——验证——反思——改进”计时器的实践过程。经历制作太阳钟、蜡烛钟、水钟的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活动过程(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制订研究方案-控制变量的实验-结论)。经历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的活动过程。3、学生在制作记时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并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三、各课时说明1、《时间在流逝》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某个时刻的估计——某个时间段的估计——上课时间的估计——认识时间没有快慢活动目标:感受时间的存在,意识到时间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时间以不变的速度流逝,我们要珍惜时间。2、《在时钟发明之前》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在时间发明之前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用太阳来计时——用光阴来计时——制作一个太阳钟试试看——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活动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利用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来计时,以及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补充知识:现代的每二个小时是古代的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换算成现代的钟点:1子时23点--1点前7午时11点–13点前2丑时1点--3点前8未时13点--15点前3寅时3点–5点前9申时15点--17点前4卯时5点–7点前10酉时17点--19点前5辰时:7点--9点前11戌时19点--21点前6巳时9点--11点前12亥时21点--23点前古人将一日等分为十二时辰1子时夜半7午时日中2丑时鸡鸣8未时日昳3寅时平旦9申时晡时4卯时日出10酉时日入5辰时食时11戌时黄昏6巳时隅中12亥时人定3、《夜间计时器》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夜间怎样计时?——蜡烛钟——怎么做?——试试看——发现问题找原因——改进活动价值: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不断的改进过程。4、《用水测量时间》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思考古代的水钟是怎样报时的?——做个滴漏试试看——认识到流水能计时活动价值:通过活动认识到流水也能计时,理解水钟计时道理。为后面制作水钟提供科学依据。5、《做一只水钟》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成果活动价值:体会到一项科学成果的完成,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不断得思考和改进,逐步完善。6、《用摆计时的钟》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摆钟是怎样来计时的?——做个摆试试——怎么每个小组的摆摆动次数不一样?——与什么有关?——制定一个研究计划活动价值: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科学问题和思考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7、《测量摆的快慢》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学生发现问题,想出证实的方法(上节课)——运用测量的方法,对推测进行验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活动价值: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充分研究的过程认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建立摆的等时性。为后面做个钟摆提供科学依据。补充内容:摆绳长45厘米摆锤重50克摆锤重100克摆锤重150克1分钟摆动次数444444摆绳长30厘米摆锤重50克摆锤重100克摆锤重150克1分钟摆动次数535353摆绳长15厘米摆锤重50克摆锤重100克摆锤重150克1分钟摆动次数7373738、《调整钟摆》探究活动:略活动结构:做一个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摆绳要多长呢?——试一试——制作一个钟摆活动价值:培养学生测量一个精确的实验数据而不断进行研究的科学态度。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如果让我们的摆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摆绳的长度该怎样调整?摆绳长30厘米(?)24厘米15厘米每分钟摆动次数53次60次73次9、保持时间的统一探究活动:略活动价值:使学生了解现在时间精确度的发展程度,以及更小计量时间精确度单位的产生。是对前面9课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前面8课学习的一个升华。10、《寻找时间的痕迹》探究活动:略活动价值: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事物也正悄悄地发生变化。要珍惜时间的教育。《地球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编写思路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单元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的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地球的变化:天气变化,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个内容,编排了1~7课。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只编排了“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自转到公转的过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两课。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地球仪,了解有关世界时区的常识,知道北京时间的由来。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各地存在着时差,都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各地面向太阳的先后不同形成的。3、知道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保持不变。4、建立初步的相对运动的概念。理解太阳东升西落只是一种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5、知道地球上的四季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和移动造成的。6、昼夜和四季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等有重大的影响。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3、学习模拟实验,并能够围绕研究课题有条理地进行实验。4、进一步培养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5、能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了解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所作的贡献,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追求真
本文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8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