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及意义.
生活饮用水指标及意义2014.3.27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及其背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保证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饮用水中与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以法律形式作的量值规定,以及为实现量值所作的有关行为规范的规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以一定形式发布的法定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指标及其背景早于1956年我国就首次制定了《饮用水水质标准》,后经多次修订,1985年发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少地区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旧的标准已经不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联合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并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及欧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饮用水标准。因此,新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水质标准的接轨,新标准于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标准包括五大类指标:分别是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指标、微生物指标、与消毒有关指标、放射性指标。下面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规检验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及限值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它异色浑浊度不超过1度(NTU)①,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NTU)臭和味不得有异臭、异味肉眼可见物不得含有PH6.5~8.5总硬度(以CaCO3计)450(mg/L)耗氧量(以O2计)3(mg/L),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mg/L②细菌总数100(CFU/mL)③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注:①表中NTU为散射浊度单位。②特殊情况包括水源限制等情况。③CFU为菌落形成单位1、色度【定义】水的色度是对天然水或处理后的各种水进行颜色定量测定时的指标。【产生的来源】天然水经常显示出浅黄、浅褐或黄绿等不同的颜色。产生颜色的原因是由溶于水的腐殖质、有机物、有色金属或其它无机物质所造成的。另外,当水体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化验色度的方法:处理过的水和标准水进行对比确定处理后水的色度【监测意义】色度是评价感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讲,水中带色物质本身没有明显的健康危害,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色度不应大于15度(农村20度),主要是考虑不应引起感官上的不快2.浑浊度【定义】由于水中含有各种颗粒大小不等的泥土、细沙、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等悬浮物质对进入水中的光产生散射和吸收而表现出浑浊现象,其浑浊的程度称为浑浊度。【来源】天然水的浑浊度是由于水中含有泥沙、粘土、细微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可溶性带色有机物以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生物等细微的悬浮物所造成。这些悬浮物质能吸附细菌和病毒,所以浑浊度低有利于水的消毒以杀灭细菌和病毒,对确保给水安全是必要的。因此,具备完善技术条件的集中式供水,应力求供给浑浊度尽可能低的水。出厂水的浑浊度低,有利于加氯消毒后的水减少臭和味;有助于防止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重新繁殖。在整个配水系统中保持低的浑浊度,有利于适量余氯的存在2.浑浊度【超标危害】当浑浊度为10度时人会感到水质混浊。低的浑浊度对去除可能存在于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和细菌、病毒,提高消毒效果有积极作用。【监测意义】它是反映天然水和饮用水的物理性状的一项指标,用以表示水的清澈或浑浊程度,是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标准1-3,农村3-5)聚合氯化铝[Aln(OH)mCl3n-m](通式)简写PAC(混凝剂)(1)净化效率高,耗药量少,过滤性能好,对各种工业废水适应性较广(2)温度适应性高,pH适用范围宽(可在pH=5~9的范围内),因而可不投加碱剂(3)使用时操作方便,腐蚀性小,劳动条件好(4)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三氯化铁低(5)是无机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酰胺代号PAM(絮凝剂)(1)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高分子之一,在废水处理中常被用作助凝剂,与铝盐或铁盐配合使用(2)与常用混凝剂配合使用时,应按一定的顺序先后投加,以发挥两种药剂的最大效果(3)聚丙烯酰胺固体产品不易溶解,宜在有机械搅拌的溶解槽内配制成0.1%~0.2%的溶液再进行投加,稀释后的溶液保存期不宜超过1~2周(4)聚丙烯酰胺有极微弱的毒性,用于生活饮用水净化时,应注意控制投加量肉眼可见物【定义】肉眼可见物主要指水中存在的、能以肉眼观察到的颗粒或其他悬浮物质。【来源】主要来源于土壤冲刷、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含铁高的地下水暴露于空气中,水中的二价铁易氧化形成沉淀。水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中絮凝物的残留。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可造成水中大量有色悬浮物的产生【超比危害】肉眼可见物超标会给人一种嫌恶的感觉。【监测意义】水中含有肉眼可见物会影响饮用水的外观,表明水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或生物的过多繁殖。为保证健康及饮用水的可接受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生物及令人厌恶的物质,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pH值【定义】pH值是氢离子浓度倒数的对数。【超标危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PH值的制定主要是考虑到对管道的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会腐蚀管道,而PH值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PH的基于健康的准则值。当然水中PH值越接近血液PH值即7.35-7.45最好。但是在人类进化中,从饮用天然水、井水到近一百年来的自来水,PH值均在6.5-8.5之间,因此只要在这个范围内,人体内都具有强的PH值缓冲及调剂能力。【监测意义】pH是最重要的水化学检验指标,因为许多水处理过程与pH有关。澄清和消毒过程应控制pH,使之达到最佳化。另外,配水系统也必须控制pH,使腐蚀性降至最小程度。总硬度【定义】硬度主要是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硬度分为碳酸盐硬度及非碳酸盐硬度。碳酸盐硬度主要是由钙、镁的重碳酸盐所形成,也能含有少量的碳酸盐,经过加热煮沸可以沉淀除去,也称为暂时性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是由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所形成,用加热煮沸的方法不能除去,也称为永久性硬度。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的总和称总硬度耗氧量(COD)【定义】耗氧量是指水样在规定的氧化剂和氧化条下的可氧化物质的总量,并以消耗的氧表示。耗氧量是一个规定条件下的可氧化有机物的相对总量,必须在统一的方法之下才有可比较的意义。【标准限值】国标:3mg/L,农村5mg/L。【监测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耗氧量是反映饮用水有机污染总体水平的一项易于操作、比较实用的指标。菌落总数(CFU/mL)【定义】细菌菌落总数(CFU)是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培养48h后所生长的腐生性细菌菌落的总数。【监测意义】水中菌落总数可以作为评价水质清洁程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长期实践表明,只要细菌总数(腐生性细菌总数)每毫升不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每100ml水中不检出,饮水者感染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性就极小。【监测意义】水中细菌总数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成正相关,因此细菌总数常作为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未受污染的水体细菌数量很少,如果细菌总数增多。表示水体可能受到有机物的污染,细菌总数越多,污染愈严重。对于检查水厂中各个处理设备的处理效率,细菌总数的测定则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因为设备运转稍有失误即会影响到水中细菌的数量。根据调查,我国各地出厂水的水质只要认真进行净化和消毒,都能达到此标准要求。在最新的生活饮用水标准中规定:菌落总数的限值是100CFU/ml,农村500CFU/ml。总大肠菌群(MPN/100mL)【定义】总大肠菌群系一群在37℃培养48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来源】总大肠菌群主要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还可能来自植物和土壤。【监测意义】总大肠菌群是评价饮用水卫生质量的重要微生物指标之一。总大肠菌群可以指示肠道传染病传播的可能性,但它不是专一的菌属。在GB5749-2006中规定,任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如果在水样中检出大肠菌群,则应再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以证明水体是否已经受到粪便污染;如果水样中没有检出总大肠菌群,就不必再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小结水质悬浮物的定义: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悬浮物质能吸附细菌和病毒,所以浑浊度低有利于水的消毒也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PH值在6.5-8.5之间,只要在这个范围内,人体内都具有强的PH值缓冲及调剂能力,PH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腐蚀管道而且影响混凝剂(要求PH5-9)的处理效果二氧化氯消毒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氧化能力、杀菌能力强,受pH值和氨的影响小,而且不会生成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水约占成年人体重65%,人体内一切代谢反应必须在水的参与下才能实现,水是生命得以正常运转的根本。所以,健康、纯净的饮用水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标题: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9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