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雨巷》ppt课件分析
修身名句·向善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赏读: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赏读: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赏读:一句善良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4.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赏读: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现代诗人。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2.写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3.审美视窗雨巷诗人——戴望舒那狭长小巷的一道身影,一个在蒙蒙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的少女优雅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你的视野。这身影带着怨愁的美的极致,从远处向你走来,直走进你的瞳孔,走进你的心灵。那带着一丝丝愁绪的丁香向你袭来,沁入你的心脾,沁入你的魂魄。从此,你再也忘不了那条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少女的身影,还有那幽幽的紫丁香。于是,你让我们认识了那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认识了充满愁苦、惆怅而又倏忽即逝的“丁香”,认识了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你,戴望舒!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①彳亍..()②颓圮.()③寂寥.()④青荇.()⑤漫溯.()⑥笙箫..()⑦长篙.()⑧河畔.()⑨浮藻.()2.辨析组词①金碧辉huánghuáng恐不安彷huáng②漫sù泥sù木雕不知晦shuò③星辉斑lán推波助lán无耻lán言④笙xiāo祸起xiāo墙xiāo洒风流chìchùpǐliáoxìngsùshēngxiāogāopànzǎo煌惶徨溯塑朔斓澜谰箫萧潇•1.请同学诵读诗歌•2.听范读诗歌诵读理清思路•1、层次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第二部分(第2~6节):“我”遇见丁香姑娘。•第三部分(第7节):“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朗诵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的哪些意象?你喜欢诗中的哪些意象?为什么?《雨巷》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分析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雨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丁丁香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意象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艺术特色•1、象征的抒情手法••2、重叠和复沓手法1、象征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考点链接象征象征手法解读:①象征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②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指津:①抓象征体特点,要细心地分析象征体的外部特征和习性特点。②寻找相似点,点明象征义。就是找这一象征体的外部特征、内在习性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似点,这种相似点上升到人生和社会的某一现象或某种精神就是象征义。1、《雨巷》一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有何作用?2、那么,诗中的“丁香姑娘”有哪些象征意义?提示诗人的感情是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的,作者把这种感情借助象征体——美丽、高洁和愁怨的丁香表达出来;作用: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丁香姑娘——爱情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革命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我”2、重叠和反复的手法《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雨巷》主旨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了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象征性的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角度】《雨巷》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就是象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阐发深刻的道理。请你以“叶与价值”为话题,用象征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示例】叶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最美好的时刻,给人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繁茂地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荫避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秋天,在那个寒风萧萧的日子,它们会结束那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它在那短暂的生命里,却做出了超越生命的无私奉献!考点链接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提示比喻。金柳是对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提示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再别康桥》(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人,而转向天空,告别“西天的云彩”,从而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的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却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本文标题:《雨巷》ppt课件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99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