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讲审计假设2主要内容一、审计假设的含义与性质二、构建审计假设体系的基本原则三、有关审计假设的代表观点及评价四、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3一、审计假设的含义与性质(一)审计假设的含义与特征4审计假设的称谓审计假设的英文为:Auditingpostulates我国学者对审计假设的称谓有:审计假定审计公设审计假说审计公理审计前提5审计假设的含义审计假设是指对审计领域中存在的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判断。它有两层含意:一是指无需证明的“当然”之理,可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二是指人们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一些新现象做出理论上的初步说明的思维形式,是有待于继续证明的命题。6审计假设的特点审计假设是不证自明的公认的“当然”之理。审计假设是逻辑推理的出发点。审计假设来源于审计实践并用于指导审计实践。7审计假设的作用A、审计假设是进行审计科学研究必须具有的思维形式;B、审计假设是建立审计科学体系的向导和前提条件;C、审计假设能帮助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工作。8(二)审计假设的性质1.审计假设在本质上是普遍性的,而且是推导其它审计命题的基础。2.判断审计假设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是审计实践。3.审计假设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9二、构建审计假设体系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排它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务实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10三、有关审计假设的代表观点及评价(一)莫茨和夏洛夫模式(8条)1、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是可以验证的。2、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管理层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3、提交验证的财务报表和其它信息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它非常行为。4、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性。11三、有关审计假设的代表观点及评价(一)莫茨和夏洛夫模式(续)5、公认会计原则的一致运用可以使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得以公允表达。6、如果没有明确的反证,对被审单位来说,过去真实的情况将来也属真实。7、审计人员完全有能力独立审查财务资料并提出报告。8、独立审计人员承担的职业责任与其职业地位相称。12(二)汤姆·李模式1.审计依据假设2.审计行为假设3.审计功能假设扩展为13条131、审计依据假设(1)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信性,股东和其他报告使用者没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会计信息。(2)提高企业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是审计的最基本任务。(3)审计是提供会计信息可信性的最佳手段。(4)通过审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是可以提高和验证的。(5)与企业有利害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是持怀疑态度的。142、审计行为假设(6)审计人员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并不妨碍审计的实施。(7)法律并不限制审计人员的行为。(8)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和地位上是独立的。(9)审计人员能承担所胜任的审计任务。(10)审计人员能对其工作和意见的质量负责。153、审计功能假设(11)审计可以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并以适当形式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进行审计。(12)内部控制的存在可使会计信息避免重大的错误和舞弊。(13)公认会计概念与基础的适当和一致运用,可使财务报表公允表达。16(三)C.W.尚德尔模式1.目的基本假设2.判断基本假设3.证据基本假设4.标准基本假设5.传输基本假设17(四)大卫·费林特模式1.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首要前提。2.经济责任的内涵微妙、复杂、重要,以致如果没有审计,该种责任的解除就无法证实。3.审计必需具备的特征是其地位的独立性和摆脱调查与报告方面的约束。4.审计的对象、内容都可以通过证据予以证实。18(四)大卫·费林特模式(续)5.可以对行为、业绩、成果和信息质量等确认责任标准并进行计量,然后对照标准做出判断。6.被审财务或其他报表资料的含义和目的是充分的、清晰的,审计可以对其可信性作出充分表达。7.审计可以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19对传统审计假设的评价(1)审计假设体系的范围不够完整。(2)审计假设相互之间的独立性不强。(3)审计假设对排它性原则考虑不够。(4)审计假设体系的系统性不强。(5)审计假设的务实性不强。20四、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1.信息不对称假设2.信息不确定假设3.信息重要性假设4.信息可验证假设5.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6.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7.审计主体理性假设8.内控相关性假设9.风险可控性假设10.认同一贯性假设11.证据力差别假设12.责任明确性假设对比会计假设(A/EA/PG/CM/M)21信息不对称假设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信息不对称的两种情形及其后果;信息不对称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进行鉴证;信息不对称是审计存在的基本动因之一。22信息不确定假设信息的三种可能情况:①信息是一种真实有用的信息;②信息是一种错误的信息;③信息是一种虚假的信息。审计的性质、目标、任务以及各类审计概念都是从信息不确定假设中派生出来的。23信息重要性假设经济信息的内涵微妙、复杂、重要,以致如果没有经过审计的信息,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验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审计过程的主题。没有审计不可能正确地理解、评价或判断信息。24信息可验证假设首先,反映审计客体的各种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其次,存在判断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及其形成过程合理性的客观标准。再次,重大舞弊差错及非法行为是可揭露的。最后,审计主体能在合理的时间、人力和费用范围内取得足够的证据并得出有效的结论。25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信息的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审计主体应独立于所审计的信息,不依赖其他人员和组织。26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①审计主体职业地位是与其承担的职业责任相对应的。职业地位越高,职业责任就越大;反之,职业责任越大,就迫使审计主体努力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从而职业地位也就越高。②由于审计主体承担着与其职业地位相应的职业责任,社会公众就有理由充分信任审计主体的工作质量,有利于缩小彼此的期望差。③由于审计主体承担的职业责任是与其职业地位相对应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审计主体具备与其职业地位相对应的工作能力。27审计主体理性假设审计人员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利性体现为对审计公费和客户数量的追求。但出于理性的考虑,审计人员不能无视法律和规范的存在而出具虚假报告。理性的审计人员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其行为的最大效益,并主动接受法律和规范的约束。28内控相关性假设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一贯有效与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漏报以及是否存在错误与舞弊息息相关;审计主体可以根据客户内部控制的强弱合理进行审计决策、合理分配审计资源。29风险可控性假设审计的目的在于降低信息风险;审计风险来源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IR/CR即重大错报风险。虽然审计风险是不可消除的,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通过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预防把审计风险控制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30认同一贯性假设如果没有确凿的反证,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将来也会被认为是正确的。会计分期与财务报表期初余额审计31证据力差别假设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及时性和客观性的影响。(1)文件记录形式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2)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已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比未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可靠。(3)自行获得的证据,比由客户提供的证据可靠。(4)内部控制较好时所提供的内部证据,比内部控制较差时所提供的内部证据可靠。(5)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较具可靠性。(6)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32责任明确性假设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是被审计单位理所当然的会计责任,这一责任不能由审计来承担;审计的责任是依据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表示意见,并对其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GOBACK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end
本文标题:第四讲 审计假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2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