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短文两篇巴金《日》《月》日→月→明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短篇散文集《龙、虎、狗》,本文就出自此篇。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作者简介本文写于抗战时期1942年,当时中国的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写作背景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一撮灰()倘使()浸()cuōtǎnɡ读准字音kuāhàohéngyángshùnjìn整体感知1、作者写“日”,但却用大量篇幅来写飞蛾、夸父,这是为什么?因为在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为下文作铺垫,并引出下文。思考题: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并由此引申到下面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为追求光和热而奉献、牺牲。3、“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导入:1、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3、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月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课文讲解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她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2、为什么作者《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有什么象征意义?讨论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课堂小结《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月》细腻幽静嫦娥奔月追求光和热改变冰冷寄托人格理想对人生、对生活一种希望的的信念布置作业:《名师名题》第八课全部做谢谢!
本文标题:短文两篇日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2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