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讲座
赵兰初教授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讲座目录第一部分阴阳五行学说简介第二部分防治与护理原则第三部分养生与保健第一部分阴阳五行学说返回目录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引用于医学领域后,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成为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神秘的玄学,它是古人建立在观察事实基础上具有科学内涵的理论。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返回目录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阴阳的基本特征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阳体表上左外侧腰背胸六腑心肺阴体内下右内侧胸腹腹五脏肝脾肾返回本节返回目录4.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阳表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肺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返回本节返回目录010203040506070阴阳平衡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阳虚则寒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分析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节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行归类和说明,原始的五行概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并贯穿到古代各种学术之中。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运动和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谷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神五声角平旦酸青麦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爪怒泪魂呼徵日中苦赤黍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面喜汗神笑宫日西甘黄稷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唇思涎意歌商日入辛白谷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魄哭羽夜半咸黑豆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发恐唾志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土水克返回知识点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化,是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4.相乘、相侮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相乘的次序同相克: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水金土火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水金土火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二)解释病理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肾病及肝。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如心病及肝。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是指病变顺着或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正常情况,肝木制约脾土,如果肝木过强或脾土过虚时,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胃的病理变化,即“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指反克为病。正常情况,肺可制约肝,如果肺虚或肝旺,可表现为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即“木火刑金”。2.相克关系的传变: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指导诊断疾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确定五脏的病变部位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指导临床治疗(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相生是母子关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2.确定治疗原则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二部分防治与护理原则•第一节预防•第二节治疗与护理原则第一节预防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提出“治未病”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增强人体正气防止病邪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养生1.调养情志2.坚持锻炼3.顺应自然4.注意饮食起居5.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二)防止病邪侵害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治疗控制传变注重疾病传变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难经•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第二节治疗与护理原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相因制宜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寻求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一)治标与治本遵循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反治(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三)病治异同感冒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中气下陷补中益气二、扶正祛邪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三、相因制宜因时制宜: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四、调整阴阳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实证损其有余虚证补其不足第三部分养生与保健养生,古时又称“摄生”、“道生”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增强生命活力和防病益寿原理,并运用各种手段强身健体的传统保健方法。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强壮脏腑,保养真气,扶正固本,从而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发生,维系机体身心健康,延缓人体衰老进程的目的。范畴:环境、情志、饮食、药物和运动等多个方面。第一节生活起居与养生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完全同步。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避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气候2.季节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3.昼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二、平衡阴阳三、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本文标题:中医养生与保健知识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6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