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高三历史试卷定.doc
高三历史第1页,共4页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命题:袁素荣一.选择题:满分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4.下列有关雅典公民亚哥斯的叙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①他被推选为代表参加公民大会②他通过抽签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③他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④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参政津贴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5.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A、陕西B、云南C、河北D、河南6.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明太祖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增强对地方的控制B.健全政府职能C.强化思想控制D.加强君主专制8.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这三国宪法所确立政体的相同点主要有()A.议会都是两院制B.都是成熟的代议制C.都实行责任内阁制D.都实行民主共和制9.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B.倡导戊戌变法C.领导义和团运动D.领导辛亥革命10.辛亥革命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最主要的是()A.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1.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权利法案》B.《法国民法典》C.美国1787年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12.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其根本原因在()A.法国工人阶级尚未完全觉醒B.资本主义大工业尚未充分发展C.法国工人政党尚未建立D.法国工人阶级尚未得到农民支持13.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到3天时间,却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成了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材料中“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14.“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马克思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这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哪一结论()A.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B.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C.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手中D.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15.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正确领导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D.取消了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1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中国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传奇。这一传奇完成的标志是()A.遵义会议的召开B.陕北会师C.会宁会师D.强渡大渡河17.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1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高三历史第2页,共4页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9.自古以来的说法是民告官,打不赢,新中国成立后为民告官提供的法律保障是()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1979年宪法D.1982年宪法20.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①派遣维和部队②参加六方会谈③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④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21.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苏联人的原子弹来轰炸,不如自毁。”莫斯科大学的女学生抱在一起嚎啕大哭,等待末日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任何响声和黑影都会使市民心惊胆颤。这些图画反应的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B.越南战争C.朝鲜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22.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80年代又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其根本原因是()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23.促使法德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的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D.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①欧共体的成立②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④苏联军事力量的削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5.邓小平1984年说:“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主要含义是()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用美国支持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不用苏联支持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D.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的、不结盟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1分,第29小题15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孙中山全集》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3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4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天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类别目的措施理财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整军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选才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材料三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司马温公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4分)高三历史第3页,共4页(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4分)(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4分)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材料二兴办生产事业亦属当务之急,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内务省1881年《劝农局处务条例》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二体现了明治维新哪一措施?材料二说明该措施实施的特点如何?(3分)(2)材料三体现了明治维新哪一举措?作用如何?(4分)(3)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你怎样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说明理由。(4分)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拿破仑三世的倒行逆施,极大地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使第二帝国的统治处于危机之中。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拿破仑三世继续企图用对外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皇后欧仁妮就说:“如果没有战争,我儿子就不能做皇帝了。”材料二:1866年普奥战争之后,普鲁士已经把德意志大部分领土统一起来,只剩下靠近法国的4个邦没有统一。拿破仑三世担心德国成为强大统一的国家,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甚至威胁法国的安全,因而极力破坏德国的统一。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德国的事业,难免要同法国一战,同时,普鲁士还想通过对法作战夺取法国丰富的矿区阿尔萨斯和洛林。材料三:普法战争刚爆发,马克思就预言:“不管路易.波拿巴同普鲁士的战争结局如何,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请回答:(1)普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2)为什么马克思说“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高三历史第4页,共4页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历史答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2分)(1)(3分)(2)(5分)(3)(4分)27.(12分)(1)(4分)(2)(4分)(3)(4分)28.(11分)(1)(3分)(2)(4分)(3)(4分)29.(15分)(1)(8分)(2)(7分)题号l23456789lO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姓名班级学号高三历史第5页,共4页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1-5ABBBC6-10DDADC11-15CBABB16-20CDADD21-25DCAAD26.(1)特点:中国古代法律的原则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家天下的体现,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等级秩序;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工具。(3分)(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3分)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本文标题:2019高三历史试卷定.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6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