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脑崔时贝安徽医科大学纲要一、外形和分部二、小脑的内部结构三、小脑的纤维连系和功能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位置: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一、外形和分部外形:小脑蚓(小结,蚓垂,蚓锥体,蚓结节)、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小脑的分叶根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分为三叶:1、绒球小结叶半球上的绒球+小脑蚓前端的小结2、前叶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的蚓垂和蚓锥体3、后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前叶后叶绒球小结叶小脑的功能分区:新小脑旧小脑原小脑⑴原小脑:绒球小结叶,主要接受前庭器官和前庭核的传入,故亦称前庭小脑。⑵旧小脑:小脑蚓(小结除外)的蚓垂、蚓垂体、蚓结节加上原裂以前的前叶,主要接受脊髓的传入(脊髓小脑前、后束),又称脊髓小脑。⑶新小脑:原裂以后的后叶,主要接受大脑皮质经由脑桥核中继而来的信息,故又称大脑小脑。二、小脑的内部结构大量神经元胞体聚集在小脑表层形成小脑皮质;位于深部的小脑白质称为髓体;髓体内埋有灰质的核团,称小脑核(中央核);小脑皮质由浅入深分为分子层、梨状细胞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小脑核:四对,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及顶核(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成中间核或间位核)。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组成,神经元构成三层结构,外→内:分子层:星状细胞、蓝细胞梨状细胞层:梨状细胞颗粒层:颗粒细胞、高尔基Ⅱ型细胞㈠小脑皮质颗粒层:含大量密集的颗粒细胞,接受来自脊髓、脑桥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等处的苔藓纤维,是谷氨酸能兴奋性神经元,构成小脑的主要传入纤维,另有高尔基Ⅱ型细胞轴突终末和颗粒细胞树突之间相突触形成复合突触,称为小脑小球,对苔藓纤维与颗粒细胞起反馈抑制作用。梨状细胞层:由单层梨状细胞构成,其树突呈扇形,在分子层内展开,起自对侧下橄榄核的攀缘纤维与梨状细胞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梨状细胞还接受位于分子层细胞的抑制性信息,其轴突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通路,大部分止于小脑核,小部分止于前庭神经核,对这些核团起抑制作用。分子层:细胞成分少,主要由梨状细胞树突,颗粒细胞轴突以及攀援纤维组成。兴奋性冲动由攀援纤维和苔藓纤维传入,前者直接与梨状细胞树突构成突触,后者与颗粒细胞构成突触,兴奋性冲动转而由颗粒细胞发出的平行纤维传给梨状细胞树突,梨状细胞是小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高尔基Ⅱ型细胞、蓝细胞和星型细胞均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1、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壁内,靠近正中面;接受原小脑皮质纤维;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及延髓网状结构。2、球状核位于顶核外侧;接受旧小脑皮质来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二)小脑核团3、栓状核位于齿状核门,大型多极细胞;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4、齿状核位于髓体中部,皱褶袋状,大型多极细胞;接受新小脑纤维;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在中脑交叉后到对侧红核以及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三)小脑髓质(白质)联络纤维:连系相邻小脑叶片或小脑小叶,大多数不越过中线往返纤维:联系小脑皮质与小脑核之间的纤维投射纤维:小脑皮质与小脑核相联系的投射纤维,主要组成3对小脑脚小脑上脚:又称结合臂,连与小脑与中脑之间,主要成分为起自小脑核,止于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的小脑传出纤维,其小脑传入纤维有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及起自顶盖和红核的顶盖小脑束、红核小脑束等。小脑中脚:又称脑桥臂,与脑桥相连,是三对小脑脚中最粗大者。其主要成分为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只有少量脑桥网状核到小脑皮质的纤维,小脑传出纤维非常稀少,为小脑至脑桥的纤维。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与延髓相连,主要为传入纤维,还有至前庭和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传入纤维有:来自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至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绒球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顶核网状纤维)。⒈前庭小脑同侧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前庭小脑→同侧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前角内侧运动神经元功能: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2.脊髓小脑2.脊髓小脑→中间核→小脑上脚交叉→红核→丘脑腹后外侧核→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同侧脊髓前角外侧部运动神经元功能:调节躯干肌和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1.脊髓小脑束→小脑下脚→脊髓小脑→顶核→小脑下脚→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同侧脊髓前角内侧部运动神经元功能:调节躯干肌和肢体近端肌的肌张力和运动协调3.大脑小脑→脊髓中间带、前角外侧部×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侧束脑桥核→小脑中脚→大脑小脑皮质→齿状核→小脑上脚→×红核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及范围。×特点:⒈不引起随意运动丧失(瘫痪);⒉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⒊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躯体平衡障碍;肌张力降低及钟摆样膝反射,腱反射迟钝;言语障碍;肌阵挛;低估重量;书写障碍。四、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同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快速轮替动作差,指鼻试验出现手颤而不准,跟膝胫试验阳性,运动性震颤眼球震颤:常表现为水平震颤,向病侧看时更明显躯体平衡障碍:醉汉步态,Romberg试验站立不稳言语障碍:小脑性言语(含混、缓慢、断续、顿挫呈爆发语言、吟诗样语言)书写障碍:由于运动性震颤,字迹不规则,笔画呈锯齿状,由于辨距不良、运动过度,所以写字过大,这与震颤性麻痹的字迹过小不同小脑蚓部病变小脑蚓部——躯干共济失调:站立、行走不稳、步基宽、小脑语言、向前后倾倒蚓前部——头、颈蚓后部——躯干、下肢髓母细胞瘤最常见小脑半球病变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意向性震颤、向病侧注视时眼震、向病变侧倾倒、指鼻跟膝胫试验不准、轮替运动差小脑半球前部——上肢小脑半球后部——下肢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重于粗大动作多见于小脑占位和血管病损伤绒球小结叶所致,因与前庭密切相关表现为:⒈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步基宽;⒉眼球震颤。原小脑综合征小脑半球损伤所致,也常累及旧小脑,可表现为:⒈共济失调:如指鼻试验阳性、交替运动缓慢、爆发性语言等;⒉肌张力低下:损伤旧小脑时引起;⒊意向性震颤:肢体运动时非随意有节奏的摆动,趋向动作目标加剧。新小脑综合征你知道吗?挠痒痒的秘密几乎所有人的身上都有特别怕痒的地方,当被别人挠到脚心、腋窝等位置时,很多人都会因为觉得痒而大笑起来。可是,自己挠自己时,却往往没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日前,英国的女科学家布莱克莫尔解开了这个谜团,发现原来是人的小脑在起作用。布莱克莫尔在伦敦大学对6名志愿受试者进行了试验,她先用一个机器胳肢受试者的手心,并用磁共振仪记录下这人脑电流的变化,然后让受试者自己胳肢自己,也记录下脑电流的变化。结果发现,当人自己胳肢自己时,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人脑的其他部分,不要对这种刺激给予反应。但是,当被别人胳肢时,即便人预先知道,但小脑却不会发出警告信号,大脑会对外来刺激立刻作出反应,人就会觉得特别痒了。
本文标题:小脑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8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