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心理分析以及应对方案
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心理分析以及应对方案【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发达程度不断上升的同时,交通事业的大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频发的交通事故。虽然事故发生有很多不同情况和原因,但是我认为,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还是由于驾驶员一些不寻常的心理原因。本文对于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员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案。【关键词】交通事故心理因素应对方案1.前言社会在高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逐渐普及,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交通事故往往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害,交通伤害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第一公害”。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与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交通环境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有关。由于驾驶员的因素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比例逐年升高,有关事故中人的因素研究已经使人们意识到,驾驶员的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2.交通环境现状进入21世纪以后。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并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汽车问世以来,全世界被汽车夺去的生命超过3200万人,伤残者难以数计,道路交通事故也被人们称为“和平时代的战争”。进入21世纪之后,全世界每年死于汽车交通事故者超过75万,另外还有100-150万人受伤致残。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18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将达到100万人。对于我国交通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这是因为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多次就加强安全问题做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亲自主持召开以“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我国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温家宝总理曾批示:“近年安全生产事故较多,需要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同志在道路交通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交通安全法规,但是,交通事故还是在一幕幕上演.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死亡人数超过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3.驾驶员行为失当表现1、疲劳驾驶长时间驾驶会造成驾驶员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的降低,头脑反应迟钝,产生厌倦心理。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驾驶员对瞬息变化的道路信息反应滞后,动作不到位、甚至没有反应。这种情况在高速公路、弯道、下坡时极为危险,车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2、操作不按规范,随意行车驾驶员操作不按规范,随意行车就是所谓的“无所谓”,“无所谓”常常也有以下表现:(1)拐弯、并道、起步、停车时不打转向灯。(2)强行插队。(3)夜间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夜间行驶时,长亮远光灯、不与对方来车会灯,令对方看不清道路情况。(4)乱停乱放。只顾上、下乘客方便,不管是否允许停车。(5)慢车占用快车道。长时间占用快车道,严重影响道路流通能力。(6)在行车路上随意停车。(7)在路上随意超速。3、失当的心理外在表现(1)侥幸心理人往往存有侥幸心理,总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驾驶员最典型的侥幸心理表现就是酒后驾驶。这种人往往认为自己酒量不错,驾驶技术还可以,少喝点不会影响开车水平;再说了,也不会有那么多警察,就是有警察也未必会每车必查。但一上酒桌,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往往越喝越多,酒后驾驶变成了酒醉驾驶。而酒醉驾驶经常和重大交通事故联系在一起。其他的侥幸心理还有:对路况、车况估计不足,在恶劣天气强行驾驶,或者汽车有故障隐患强行上路等等,这些都是酿成交通事故的隐患。(2)受自我情绪影响支配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很容易为了一些让自己烦心的小事情赌气。比如家庭或单位中的不如意、别的车辆不按规定行驶影响了自己的正常行车等等。对所有这些情况的不满使驾驶员慢慢滋生了赌气之类的情绪。于是有意无意地,路上的车辆、行人成了发泄的对象,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3)自我性太强有的驾驶员自觉技术高明、头脑灵活,开辆好车就感觉“高人一等”,于是就开起了“英雄车”:越是别人认为危险复杂的路段,越是高速通过;别人不敢走的漫水路、漫水桥,也要“耍一耍”、“露一手”,从而导致了一些无妄之灾。(4)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出现异常情况时,表现惊慌失措。比如说,经常有人在处理紧急情况时,把油门当刹车踩了,造成一些本该可以避免的重大损失。还有,在看到别人出事故时,自己心里也慌乱,导致驾驶过程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4.影响驾驶员心理因素人的心理现象是通过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需要和动机以及能力、气质与性格。通过对驾驶人动态的过程心理的把握,可以指导驾驶人自我心理调适、培训以及针对驾驶人的心理规律而开展各项安全措施与工程设计;通过对驾驶人个性的认识,则可以从源头控制交通伤害的发生。1、感知觉要做到安全行车,驾驶人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获得充分的相关信息,在事故发生之前对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信号能有准确的感知,这就需要驾驶人首先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获得各种信息,比如眼睛从车窗看到车外各种物体的亮度和颜色,双手感受到方向盘的操作力量,右脚感受加速及制动状况,耳朵听到发动机的响声,鼻子闻到各种气味等。这些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然而在驾驶过程中,各种有关、无关的信息以及安全、危险的信息总是混杂在一起的,还要靠驾驶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做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在驾驶活动中,视知觉、运动觉等对安全行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驾驶人所面临的信息总是扑面而来,他没有办法、实际也没有必要将每一样刺激都如实记录并反映到大脑中,事实上驾驶人总是通过注意只选择他认为对行车安全有用的信息并调动能量只集中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所以,注意对交通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那些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比如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鲜刺激的、自己感兴趣的等刺激总是容易引起驾驶人的无意注意。所以驾驶人要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并能克服“不注意”对安全行车的影响。3、情绪、情感和意志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而且对事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态度,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它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具有两极性,即可按照对比的性质配合成对(如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具有“增力作用”;反之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使人精神萎靡,心灰意懒,对人的活动起着“减力作用”。除在紧急避险中需要增力情绪外,驾驶人应以平常心态进行操作。意志是人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驾驶人应具备一定意志品质:即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压力而独立判断的自觉性;善于观察、能够抓住机会当机立断的果断性;经得住诱劝的自制性和不知退缩的坚韧性。4、需要和动机深层次而言,驾驶人的操作不仅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判断,更重要的是人的需要和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呈金字塔型,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需要又产生动机。照理,人的安全需要很强,所以人的安全动机也应该很强,但是驾驶人要面临各种动机的冲突,使得驾驶人并不能把安全动机时时放在首位。5、人格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驾驶人的人格中最受关注的是“事故倾性”。事故倾性理论最早由Greenwood在1919年提出,他认为:个体之间不仅存在年龄、性别、体能等生理特征的差异,也存在性格、智商、认知能力等心理特征的差异,有些人在本质上具有诱发事故的某些生理、心理特征,即具有事故倾性。事故倾性理论得到了临床心理、心理测量以及投射技术等理论研究的支持。我国学者通过在全国部分地区抽样调查,综合描述了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得出了在中国驾驶人群中存在6~8%的事故倾性驾驶人的结论。5.应对策略了解了影响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各种心理因素,就可以有针对地提出和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虽起源于心理学原理,却涉及到管理、宣传教育、科技、人机工程和立法等多项领域。1开展心理训练,提高驾驶人心理素质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心理因素,无论在驾驶培训、驾驶人日常管理环节还是在驾驶人自我心理调适方面都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而当前驾驶人心理健康状况却普遍堪忧,2003年北京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驾驶人有“近1/3存在强迫、敌对、偏执等心理异常;68.7%的人在黄灯闪烁时不愿停车;50%的被访者在遇到道路阻塞时不能耐心等待;48.2%的人遇到强行占道者不会主动让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驾驶人行车时的情绪,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驾校不仅要重视对学员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其心智技能的训练;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对驾驶人再教育中也应加入心理培训内容;驾驶人更应增进自我了解,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增加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鼓励社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鼓励非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和开展各类针对驾驶安全的心理培训项目。驾驶人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准备性训练、动机训练、情绪调节训练、能力迁移训练、人际交流训练、应激处理训练、事故后心理康复训练等。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驾驶人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发掘身体潜力,保持最佳安全行车状态,在极度紧张、艰苦条件下,能调整适宜的情绪兴奋程度和情绪稳定性,使自己的感觉、知觉、注意力和控制能力,都发展到高度水平,有处置种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以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2开展安全宣传,增强驾驶人安全意识安全宣传就是采取种种大众传播的手段,调节宣传对象的心理,使他们形成对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从而预防事故并进而形成社会群体的安全行为定势。安全宣传能否被对象所接受,取决于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与接受者个人意向的结合程度。宣传工作要善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增强其安全动机,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从环境和人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出发,结合事故案例,进行信息灌输,情理说服,反复提示强化,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需要。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或受挫折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决定宣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宣传活动的开始阶段,最好先运用情感因素,以富于情绪色彩的事例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产生与宣传教育活动相呼应的积极态度,然后进入解析说理、新知识新观念的灌输阶段,做到情与理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宣传深入人心,取得长远效果。安全宣传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用现实案例的原则;先行及时的原则;情绪感染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满足人们需要的原则;专业化的原则;制裁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把住驾驶入口关,严格驾驶适性管理驾驶适应性检测又称驾驶适性诊断,主要检测驾驶人在驾驶车辆运行中必须完成的基本职能所需要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其理论基础便是前文所提的事故倾性理论。美国是最早开展驾驶适应性检测的国家,从1930年开始,美国研制了一系列旨在测评驾驶适应性的量表及问卷,1947年美国劳工部人力资源局正式采用一般职业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Genera
本文标题: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心理分析以及应对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08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