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唯识宗•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主张“万法唯识”,故亦名“唯识宗”。玄奘及窥基常住慈恩寺,故亦名“慈恩宗”。其思想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所依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六经十一论),代表著作有《成唯识论》。由于教义过于繁琐,仅三传便逐渐衰微。玄奘大师生平•玄奘(公元602~664),名陈祎huī,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朝高僧,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因家道中落,从小随兄住在洛阳净土寺。•11岁即熟悉《法华》、《维摩》等经典。•13岁出家。•20岁,成为著名佛学专家,许多高龄名僧都对他执礼甚恭。•27岁到长安讲井,誉满京师,名动公卿。但他并不满足,觉得各家之说矛盾之处太多,尤其是《摄论》与《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无法统一。决定前往印度取经以求会通一切。•29岁(贞观三年),玄奘取道中亚,孓身去印度求法,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历经西域和十多个国家进入北印度,两年后入中印度。•33岁,到达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遍修各部经论。学习五年,被推举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后游历东、南、西印度诸国,兼学婆罗门等学派经典,历时四年。•44岁回到那烂陀寺,多次代表该寺参加各种学术论辩和挑战,无人能及。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45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爱国心切的玄奘大师回到长安。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带回佛经52筐,657部。唐太宗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盛大欢迎,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万人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玄奘回国后的大部分时间放在翻译工作上,他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以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这些人因不精通汉语,或者过于强调意译、直译,往往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又是在印度佛教的极盛时代——戒日王时期,作为中国的访问学者的玄奘,取得了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和如此尊崇的学术地位,这在中华文明史上是空前的,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窥基•窥基(632—682),字洪道。姓尉迟,长安人,出身贵族,唐开国功臣大将尉迟恭之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窥基,少年时相貌魁伟,禀性聪慧。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入广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习梵文及佛教经论。或谓师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二十五岁参与译经,显庆四年(659),玄奘译唯识论时,师与神昉、嘉尚、普光三师共同检文、纂义,以议不合,玄奘乃遣出三师而独留窥基,遂参糅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玄奘又为师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故师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龙朔元年(661),玄奘主译辩中边论、辩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皆由师笔受,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皆作述记。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之正义,著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永淳元年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葬于樊川北原之玄奘塔侧。主要思想1、八识与阿赖耶识缘起2、种子与现行3、五位百法、三自性4、转识成智•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识:识别、了别•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前六识•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各种各样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能藏:阿赖耶能够含藏无始以来由各种善恶的认知和行为熏习而成的种子;所藏,指阿赖耶识又能够接收新的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新熏习而成的种子相对于过去熏习而成的种子而言,过去的为能熏,新生的为所熏,是有能与所至别。执藏,指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著为自我,能执之末那识为能执藏,被执之阿赖耶识则又为所执藏。种子与现行•种子,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的能够生起各各不同的事法潜在能力。•现行,是指贮存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现起为各各不同的境相与心识,因为这些境相与心识是众生能够觉知到的(现)、生灭不已的(行),所以称为现行。•心种:阿赖耶识中那些被第七识执着为能知的主体的种子。色种:指此识中那些被第七识执着为所知的客体的种子。有漏种子、无漏种子•有漏种子:指那些导致众生陷于愚痴和烦恼、为众生带来痛苦的种子;•无漏种子:指那些能断除众生愚痴和烦恼、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种子。•两者中前者为阿赖耶识所生,后者则非阿赖耶识所生,它依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而有,只是寄存于阿赖耶识中而已。无漏种子与阿赖耶识的关系类似乳与水的关系,虽然交融在一起,依然各异其性。五位百法•种子生现行的结果,就产生了两类法: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94),指有作为、有造作之法。共四种: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6):无造作,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即是指通过抽象思维后对事物产生的错误虚妄的概念,因其与事物实相不符故说它是假。•依他起自性,即一切因缘所生有为之法,佛教是反实体主义的,认为事物都是依各种条件(因缘)而得以生成,就唯识学而言都是阿赖耶识所摄藏的种子在外缘的配合下之显现,这是对依他起性最广义的解释。•圆成实自性,则是指存在真实的、如其所是的本性,即真如,这是就理而言,它是智慧生命所认知的对象,即所缘。转识成智•“识”就是执着心,分别心,烦恼心,对立心,颠倒心,无明的心。•“智”就是清净心,智慧心,平等心,彻底解脱的心,大般若心,大自在心,大无畏心,无所求心,无所住心。•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由五识转化而来,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利益一切凡夫二乘而显现的种种变化之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由凡夫第六识(意识)转化而来。为能察诸法之实相、因机说法、断除众疑之智。克除我执之后能够正确观察、分析、判断和对待客观事物•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由凡夫第七识(我执识)转来,是克服了第七识的我见后,达到了平等无我,对一切众生兴起了无缘大悲,此智体称平等性智。实际是克除我执后呈现出来的人我同等、物我同观、仁民济物、为公利生的精神境界•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此智由阿赖耶识转染成净而来,体性清静,毫无杂染,犹如彻天彻地的大圆宝镜,能现出一切事物,故称大圆镜智.
本文标题:唯识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1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