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二轮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奋斗的历史。60多年来,中国人民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祖国统一大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港澳顺利回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上: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经济建设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文化上: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婚姻自由、建立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布拉吉和列宁装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次访苏、《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科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外交时间阶段“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956年过渡时期科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外交时间阶段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周恩来纠“左”、邓小平全面整顿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1966~1976文化大革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袁隆平杂交水稻、北京电视台试播《论十大关系》、“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泛滥、“八字”方针1956~1965年十年探索时期科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外交时间阶段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邓小平理论改革(农村、城市)、开放(特区、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构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结盟运动1978~1982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恢复高考国民经济徘徊不前坚持“两个凡是”思想1976~1978年徘徊期科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外交时间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载人航天、互联网南方谈话、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大、新型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入世1982~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科技、思想、文化经济政治、外交时间阶段专题八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这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时空坐标特征概览新中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政治表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阶段特征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社会生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思想文化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表现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一个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性质: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代表来源:人民普选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基础行使权利的主体活动原则性质相同点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全体人民资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②正式确立:③新阶段(发展):1954年后性质:主要职能:①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956年中共对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49年——1954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A、确立与发展代行人大职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物。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原因:法律依据:1949《共同纲领》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过程: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我国第一个自治区。②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意义:对国家: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地区:A.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2)两大原则:(3)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内容:A.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B.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3、法制建设(4)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4.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A、土地改革:目的:为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结果: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恢复经济(49-5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时间:“一化三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1953年内容:基本任务:(1)一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三改: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一五计划的开展时间:1953—1957历史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成就:(4)三大改造(1953-1956)(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措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4)性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5)缺点: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6.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略)7.文化教育:人民教育的奠基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实施情况: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成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内容:1954年,一届人大: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教育性质: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8年)B、文革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1966-1976)(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良好开端)(2)、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的八字方针1、民主法制建设A、全面建设时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1956-1966)原因(1)、根本:“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3)、林彪、江青等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4)、狂热的个人崇拜(1)、国家政治体制倒退,民主法制被破坏。革命委员会成立,集中党政军大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各级党政机关瘫痪(公检法系统)(2)、公民的权益和尊严受到侵害公民基本权益和人身自由无保障许多国家领导人遭到无情批斗(3)、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社会陷入混乱;表现后果(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社会动荡和混乱。(2)、国家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2、外交突破A、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底至1966年)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1956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人民要求建立先进工业国和落后农业国现实的矛盾;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在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1)、良好的开端:是中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3、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曲折和失误
本文标题:二轮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2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