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2014年《行为金融》课件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主讲人:鹿梅E-MAIL:lumei502@126.comTEL:18122707085QQ:643656898学习要求一、认真阅读教材二、坚持随堂听课三、认真完成作业四、查阅相关资料教学与考核1.教学形式:理论讲解+文献解读+课后自学(作业)2.考核形式:闭卷理论考试(70%)+作业(20%)+考勤(10%)3.参考教材:4.推荐报刊:(1)《金融研究》杂志,北京(月刊)(2)《经济研究》杂志,北京(月刊)(3)AmericanFinanceAssociation5.推荐网站:(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上海证券交易所(3)中国证券考试网(4)中国证券业协会(5)考试大网(6)中国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网1.参考教材:辅助教材:A.博迪和莫顿写合著的《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B.梅利歇尔(Melicher,R.W.)诺顿(Norton,E.A.)著潘永泉译《金融学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C.(美)梅奥,《金融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D.作者:(美)贝斯利(Besley),北京大学出版社《金融学原理》(第2版)E.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罗伯特·豪根(RobertA.Haugen)教授所著的《现代投资理论》(第5版)何小锋主编的《行为金融学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行为金融学章前导读长久以来,经济学似乎与理性严谨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关系,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系列严格的理论假设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的基石,并统领着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例如,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基础之上的传统金融学形成了由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等经典理论组成的传统金融理论框架。一切都近乎完美!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如规模效应、均值回复、期权微笑、反应不足、过度反应等金融市场异常现象(即市场异象)的大量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金融学产生了质疑。第一章行为金融学导论第一章行为金融学导论第一节传统金融学的困惑第二节行为金融学的源起第三节行为金融学的内涵第四节行为金融学的架构第一节传统金融学的困惑一、理性人假设的由来及其相关质疑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内涵及其相关质疑第一章行为金融学导论【本章精粹】:◆了解“理性人”假设的由来与内涵。◆掌握有效市场假说及其对有效市场的分类。◆了解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在前提假设上的差异。◆了解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掌握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理论与传统金融学投资理论的差异。◆掌握有限理性的内涵。◆了解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第一章行为金融学导论第一节传统金融学的困惑第二节行为金融学的起源第三节行为金融学的内涵第四节行为金融学的架构第一节行为金融学的困惑一、理性人假设的由来及其相关质疑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内涵及其相关质疑一、理性人假设的由来及其相关质疑(一)理性人假设的由来(二)关于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一)理性人假设的由来“理性人”假设是传统金融学赖以建立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理性人”假设源于“经济人”假设。而“经济人”假设则是现代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假设,并被作为其全部理论构架的逻辑起点以及方法论原则。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者作为基本假设提出来的,因而又称“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观点如下:(1)人是有理性的。(2)利己是人的本性。(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2、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其强调经济主体总是追求其目标值或效用函数最大化,对于这种目标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则不作具体的界定。理性人假设包含了两层含义:(1)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2)投资者能够对已知信息作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趋势作出无偏估计。3、关于理性人假设的质疑“经济人”或“理性人”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性模型,其固然使得经济学理论研究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成为可能,然而,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的经济学研究不认同这一经济人理论是因为:(1)它不承认“经济人”这一前提。(2)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人们会理性地自利,因而社会经济运行也具有其自身的理性。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这一假设更贴近实际。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形成了对传金融学的重大挑战。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内涵及其相关质疑(一)有效市场假说的内涵(二)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一)有效市场假说的内涵1970年,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Fama把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缩写为EMH)定义为:当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时,证券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即在有效市场中,无论随机选择何种证券,投资者都只能获得与投资风险相当的正常收益率。市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免费的获得所有的相关信息。一直以来,有效市场假说被认为是传统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1、有效市场假说的形成最早提出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理论的学者是吉布森(Gibson),他曾描述过该假说的大致思想。波切利(Bachelier)于1900年最早描述且验证了随机游走模型,并认为证券价格行为的基本原则应是公平游戏,投机者的期望利润应为零。肯德尔(Kendall)于1953年给出了有力的实证证据。十几年后,萨缪尔森(Samuelson)和曼德伯特(Mandelbort)通过研究随机游走理论,解释了预期收益模型中的公平游戏原则。法玛(Fama)是有效市场假说的集大成者,2、有效市场的基本形态法码将证劵市场上的信息分为三类:(1)历史信息,通常指过去的价格、成交量、公司特性等。(2)信息公开,红利派发公告等。(3)内部信息,指非公开信息。依据证劵价格所反映的信息的不同,有效市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般来看,市场的有效性是与无时效信息密切相关的。根据不同的无时效信息,市场的有效性可以分为三类。即市场的弱有效性、市场的半强有效性、市场的强有效性。一、弱式有效市场1)弱式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包含了历史信息,例如以往的证券价格和收益率等。2)半强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反映了所有公开可用的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不仅包括以往证券价格和收益率,还包括所有的公开信息,例如财务报告信息、经营状况的通告资料以及其他公开可用的有关公司价值的信息、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信息等。3)强式有效市场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所有公开和未公开的信息都反映到了证券价格中。这些信息包括所有相关的历史信息和所有公开信息,以及仅为少数人(如董事、经理等)所知的内部信息。3.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施莱弗(Shleifer,2000)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理论假设。(1)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2)即使部分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其交易具有随机性,可通过相互冲抵而不至于影响资产价格。(3)套利行为的有限性。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并非随机且具有相关性,然而其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将遇到理性套利者,后者将自然消除前者对于价格的影响。套利行为的有限性:案例假如你在10元价位买了一支股票,这个股票未来有可能涨到15元,也有可能跌到7元。你对于收益的期望倒不是太高,更主要的是希望如果股票下跌也不要亏掉30%那么多。你要怎么做才可以降低股票下跌时的风险?一种可能的方案是:你在买入股票的同时买入这支股票的认沽期权——期权是一种在未来可以实施的权利(而非义务),例如这里的认沽期权可能是“在一个月后以9元价格出售该股票”的权利;如果到一个月以后股价低于9元,你仍然可以用9元的价格出售,期权的发行者必须照单全收;当然如果股价高于9元,你就不会行使这个权利(到市场上卖个更高的价格岂不更好)。由于给了你这种可选择的权利,期权的发行者会向你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是期权费。原本你的股票可能给你带来50%的收益或者30%的损失。当你同时买入执行价为9元的认沽期权以后,损益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可能的收益变成了。(15元-10元-期权费)/10元而可能的损失则变成了:(10元-9元+期权费)/10元潜在的收益和损失都变小了。通过买入认沽期权,你付出了一部分潜在收益,换来了对风险的规避。(二)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效市场假说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体现在理论和现实数据实证检验上,于是随着新理论和新证据的出现,行为金融学应用而生。并逐渐成为了分析和解释金融市场的新工具。行为金融学认为,资本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且对有效性偏离是系统性的和长期存在的。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理性人假设”的非合理性2、“非理性投资者投资决策相互冲抵”假设的非合理性3、“套利者纠正市场偏差”假设的非合理性第二节行为金融学的源起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二、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渊源三、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多年以来,经济学界的不少学者对于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不现实性提出了持续而严谨的批评,并提出了更贴近于社会经济生活现实的人性假设。这一将更正视人类本性真相的研究理念引入现代经济学科的努力在199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行为经济学思潮的兴起,并最终促成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一)行为经济学的发端(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一)行为经济学的发端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学的经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一次较新的革命。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崛起是对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的挑战,它利用社会、认知与情感的因素,来研究个人及团体形成经济决策的背后原因,并从而了解市场运作与公共选择的方式。在行为经济学之外,又分支出行为金融学这个子学科。行为经济学的发端主要因素:(1)贴现效用模型(discountedutilitymodel)和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受到广泛质疑。(2)促进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因素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补充:现代金融学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and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t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andLint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0世纪70年代罗斯(Ross)基于无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理论(APT)。20世纪70年代法马(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了正式表述,20世纪70年代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
本文标题:2014年《行为金融》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4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