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小故事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什么是廉政文化:廉政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什么是廉政文化?廉政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它以廉洁从政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出现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出了包拯、海瑞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政格言警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勤政为民、尚廉治贪始终是百姓的期盼。在传统文化中,凝聚着百姓的清官情结,是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并赋予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要重视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品味。要在充分挖掘廉政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把各种显性、隐性的处于零散状态的廉政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凸显,提炼廉政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思想精粹,汲取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增强人们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向心力,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纵深发展,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意识思想、理论、精神、文学、法规、风尚、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材料一:一、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上强调指出:“不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不仅是严重失职,而且也是对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廉政文化建设”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又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部署。这两年,“两会”民意调查显示,反腐倡廉位于“两会”热门话题前列。当前腐败现象呈多发易发之势,认真剖析其深层次根源,除了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外,文化方面的原因亦非常显著。国际反腐败理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上把腐败看作是一种可以容忍的甚至令人羡慕的行为,腐败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从世界情况看,凡是腐败案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廉政文化建设搞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如芬兰,廉政文化已深入人心。清正廉洁已经融入了芬兰民族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比如,在芬兰,人们和新闻媒体可以随时查阅到官员的财产、工资、纳税情况和政府多年来的政务记录。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显示,芬兰连续五年被评为世界上最清廉的政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我国将反腐败引申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高度,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创举。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二、廉政文化的含义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从业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概括。廉政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四个: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材料二: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廉政文化的内含都有所不同。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浓厚弥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华超越,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孔子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说的是掌权者自身修养、自律精神对正确用权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员能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子产说“为政必以德”、“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君及官吏只有修德,才能确保国运长久。法家则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论,如邓牧论君道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子罕“不贪为宝”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我国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清廉守正、严于执法、政绩卓著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人。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型社会制度,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集中反映,其核心价值观是务实、为民、清廉。它决不是具有浓厚人治色彩的封建社会“清官文化”的翻版。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健康向上的社会廉洁氛围,构成社会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土壤。二是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廉洁氛围,构成政府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主体。三是营造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克己奉公的公职廉洁氛围,构成公职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核心。社会廉洁文化、政府廉洁文化和公职廉洁文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影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整体。早在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反腐败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与心血。主张“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要求各级革命政权必须廉洁清明。特别是他对谢步升案、左祥云案、瑞金贪污腐败窝案、黄克功案及肖玉壁案等建国前五大腐败案的亲自过问与关注,就足以证明我党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我党执政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材料三: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它就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
本文标题:廉政文化进校园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4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