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大脑的功能解剖20141016
大脑的功能解剖鸡冠筛板筛孔垂体窝视神经管鞍背眶上裂破裂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口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内耳门圆孔上矢状窦沟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缘上回角回颞上沟颞下沟旁中央小叶胼胝体距状沟楔叶舌回胼胝体沟海马沟扣带沟钩海马旁回嗅束嗅球嗅三角海马旁回钩海马沟侧副沟枕颞沟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大脑皮质-神经元胞体高度集中的灰质层构成,大脑髓质-为白质,主要由上下行纤维和联络皮质各部的连合纤维组成,内囊即为上下行纤维最集中的区域。基底节-为白质深面的一组灰质核团。侧脑室-半球内部的一对空腔。3、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1)结构和种系发生:原皮质:包括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嗅球发生上较古老新皮质:占据大脑皮质的绝大部分(96%)(2)所有的神经元大致可分为2类:联络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大脑皮质是人体运动、感觉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意识思维的物质基础。大脑皮质的神经成分:1.神经系统其他部分发来的传入神经末梢(如丘脑皮质纤维)2.联络神经元-其轴突或是联络同侧半球的远近各部(如联络额叶和颞叶的弓状纤维),或是组成连合纤维而至对侧大脑半球的皮质(如胼胝体)3.传出神经元-其轴突把经皮质整合过的神经冲动传至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经过放射冠,组成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核束、皮质丘脑束和其他的下行纤维束。皮质细胞:1.锥体细胞、颗粒细胞、梭状细胞--其轴突组成各种下行传导束和皮质大的联络纤维。2.一些小型细胞--其轴突组成皮质内部各层细胞的连结。皮质结构Ⅰ分子层Ⅱ外粒层Ⅲ外锥体细胞层Ⅳ内粒层Ⅴ内锥体细胞层Ⅵ多形细胞层(3)神经元排列为6层,皮质的不同部位6层结构不同一般认为:第1~3层执行皮质内和各区皮质间的联络与连合功能;第4层主要为接受上行传入纤维的冲动;第5~6层主要为发出传出纤维,完成皮质的传出效应。大脑皮质分区: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的分区法,共分为52区(5)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种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质后,需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对其进行整合加工,或产生特定的意识性感觉,或贮存记忆,或产生运动冲动下传调控机体活动。但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能的分析综合,即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故将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称为“中枢”。另外,在中枢周围的皮质,含联络神经元,其轴、树突仅完成皮质内联系,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完成更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称为“联络区”1)第Ⅰ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第Ⅰ躯体运动区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纤维联系(以传出为主)接受纤维: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外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核损伤表现:对侧肢体单瘫,但以肢体远端运动障碍最明显。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第Ⅰ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包括3、1、2区特点:①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②交叉管理③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体形大小无关,而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纤维联系(以传入为主)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浅感觉和深感觉信息受损表现:对侧肢体相应区感觉障碍躯干四肢浅感觉躯干四肢深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中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一侧半球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野(同侧半视网膜)损伤: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41、42区)接受双侧听觉传入。损伤;不完全性耳聋,双耳听力下降。平衡区:中央后回下端面区附近味区中央后回下方的岛盖部嗅区(海马旁回)钩附近额中回后部(8区)→失写症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8)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44、45区)→运动性失语症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哑口无言欲言无语下笔成文龙飞凤舞提笔千斤欲写无字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感觉性失语角回(30区)→失读症视觉性语言中枢一目十行过目不望目不识丁白纸黑字集神倾听对答如流答非所问对牛谈琴关于优势半球左--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主;右--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形、时空概念等为主。胼胝体corpuscallosum:前连合anteriorcommissure穹隆fornix穹隆连合commissureoffornix4、白质(髓质)cerebralmedullarysubstance1)连合系commissuralfibers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大脑髓质穹隆前连合胼胝体嘴膝干压穹隆穹隆连合穹隆连合海马乳头体杏仁体尾状核头背侧丘脑海马侧脑室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穹隆前连合联系同侧半球内部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扣带2)联络系associationfibers弓状纤维钩束下纵束扣带下纵束上纵束弓状纤维豆状核联络系功能弓状纤维:连接Broca区和Wernick区。钩束:杏仁核和眶额皮质之间的连接信道;“杏仁核”与情绪、侵略性等有关,而“眶额皮质”与大脑决策有关。精神变态者大脑中“钩束”的完好性差,且其“钩束”的异常程度与精神变态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过内囊内囊internalcapsul①位置: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②分部:内囊前肢、膝、后肢前肢膝后肢3)投射系projectionfibers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内囊丘脑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膝:皮质核束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④损伤表现:“三偏征”③通过的纤维束出血丘脑前辐射额桥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上肢躯干下肢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大脑中心部病变症候(1)运动症候-主要包括两种肌张力改变和运动变化:肌张力增高与运动减少(阳性运动病征)及肌张力减低与运动增多(阴性运动病征)1)肌张力增高:A.慢性肌张力增高:病程长,肌张力增高呈慢性增重-折刀样肌强直:或叫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屈伸肢体时,张力在某一阶段增高,如同拉开折刀一样。常伴有偏瘫、深反射亢进、阵孪、病理反射阳性等。主要见于内囊和豆状核的病变,同时损害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系统-成形性(弹性)肌僵直:使肢体被动伸屈时有抵抗感,呈弹力样感,即肢体的屈肌和伸肌同等程度的增高。一般见于颈肌、前臂旋前、旋后肌、屈伸腕肌,无深反射的改变-铅管样肌僵直:指强力而又持续性肌肉僵直感,肢体被动伸屈时犹如弯铅管样。患肢的同时损害,有时脊髓的伸肌与屈肌群也同时受损,以致脊柱不能屈伸,例如严重的Parkinson氏症候群-齿轮样肌僵直:与成形性(弹性)肌僵直为同一类型,不过此型为间断的,肢体被动伸屈时犹如转动齿轮的感觉,见于Parkinson氏症候群的早期-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增高分布不均,当痉挛发作时,常以躯干纵轴为中心,四肢出现扭转,以肢体近端明显,肌张力时高时低。在扭转发作时肌僵直,间歇静止期肌张力正常甚至降低。常合并脊柱侧弯、斜颈、足内翻等-偏侧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增高位于一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和腕关节亦屈曲,颈部伸直,斜颈等常伴有震颤、面部表情缺乏等其它锥体外系症候-颅神经支配肌群的肌强直:见于基底节病变时,例如Parkinson氏症候群时的瞬目运动、眼球运动减少、表情缺乏,上视时上睑抬举缓慢、唇肌、舌肌、咽喉肌张力增高,呈现言语缓慢、单调、构音不全、咽下困难、流涎等。B.急性肌张力增高:起病急,肌张力增高急剧,常见于外伤、出血等,常伴有意识障碍-急性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急性内囊或豆状核病变,出现急性偏瘫,早期肌张力减低或消失,2~3周后出现痉挛性偏瘫。有时内囊与丘脑损伤时呈永久性弛缓性偏痪,这是由于脑出血同时伴有基底节广泛出血或缺血引起。在意识障碍后立即或48~72小时内出现急性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时,尤其四肢都出现肌张力增高时,提示出血破入脑室。-去皮质僵直: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腱反射亢进,双侧出血Babinski征。在外界刺激如检查肢体、测血压时均可引起强直发作呈姿势。去脑强直中有呈伸直型,即四肢均呈伸直状态。有人认为此型为间脑的中脑部的网状系统、被盖的急性损害引起-去脑桥强直:脑桥以下病变造成,上肢伸直并内收,下肢弛缓-角弓反张性肌僵直:四肢、颈部肌群和躯干伸直型强直。由于颈部伸肌群张力增高,颈后仰,脊柱肌张力增高而后弯,外界刺激可诱发。见于急性脑干挫伤或后颅窝血肿致脑干受压时,还可见于脑积水及小脑扁桃体疝。-颈部僵直:除脑膜刺激征外还可见于基底节病变,如Parkinson氏症候群、颈椎疾患、颈部外伤、颅脑外伤2)运动增多征:表现为节律性运动增多,即震颤与非节律性运动增多。如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或位置性震颤等-震颤:为基底节尤旧纹状体病变的基本症候之一。Parkinson氏症候群的震颤位于四肢远端,呈节律性。位置性震颤常在手处于某种姿势下出现,多与肌张力增高同时出现。一般基底节病变的震颤多在静止时出现,也叫静止性震颤,主动情况下消失-非节律性运动增多:变性性疾患、血管病、基底节的弥散性病变或限局性损害时,常表现为各种非节律性、幅度较大的异常运动。例如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舞蹈-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3)肌张力减低:一般闭眼时减低明显而随意运动时减低好转,多见于颈肌、四肢肌、躯干肌-颏胸征:睁眼头保持在正常位置,闭眼时头立即前屈,颏部碰到胸骨柄-上肢倾落征:患者双上肢前伸,闭眼后手下落-膝落征:下肢抬举、站立、或步行时膝关节不能保持直立-脑性Romberg征:站立时身体摇晃不稳4)运动减少-基底节病变时有时出现运动缓慢,肢体协调缺乏(2)内囊症候:-以脑血管病多见,常易损害后肢与膝部,常出现三偏征-突发性内囊病变,可分四型:•-突然昏迷,出现偏瘫,伴有神经原性休克而不能恢复,多很快死亡•-起病后昏迷,24~72小时内逐渐加深,以后出现肌张力增高。由偏侧发展至四肢肌张力增高,甚至去脑强直。提示内囊病变继发脑室出血,导致脑干受压•-始终无意识障碍,或有短暂的无意识障碍,偏瘫由弛缓性逐渐向痉挛性移行,提示合并有基底节的损害,此型痉挛极为明显•-无意识障碍,偏瘫先为弛缓性,以后在2~3周内移行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不大明显,此型最多见-如果内囊出血,在病灶侧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时,提示可能出现小脑幕孔疝,说明出血向中脑被盖部发展。-内囊出血在最初数小时内,病灶侧瞳孔可缩小,此种情况下易误认为对侧瞳孔散大,但经一段时候,病灶侧瞳孔可转大-脑内出血双侧瞳孔散大,说明出血向中脑蔓延,有可疑小脑幕孔疝-偏瘫程度轻,上下肢瘫痪相差悬殊,提示为内囊高位损害,或前额极有皮质下血肿。-大脑中心部占位性病变向内囊发展,也可出血内囊症候(3)胼胝体症候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明白,临床意义了解还不多-前1/3损害,可致失用症,主要为左手失用,因为左右缘上回的纤维联系经过其中部,当前部损害时两侧缘上回均发生联系纤维的损害-中1/3损害或靠近左侧豆状核附近的胼胝体病变时,由于经由内囊至右侧面肌、舌肌的运动纤维、以及经由内囊至右大脑半球皮质头面部运动中枢的纤维,都经过中部,所以可产生假性球麻痹。故当右侧偏瘫患者有假性球麻痹症状时,可能为胼胝体损害-胼胝体前1/3纤维连接运动性言语中枢及与其相对称的区域。中1/3纤维连接共济运动中枢及与其相对称的区域。后1/3纤维连接两侧视听区。故胼胝体损害可出现言语与运动共济失调-胼胝体肿瘤,尤其是前部肿瘤,以精神障碍最明显,在运动症状中四肢瘫痪程度不等时提示肿瘤偏于一侧。•额叶底面病变症候:1)智能障碍-底部病变常有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智力低下、欣快、幼稚、性格改变等。-有人发现,大脑前动脉闭塞或出血,可致无动-缄默症,即除眼球可动外,肢体无自主活动、同时有情感障碍、抑制能力丧失、极度兴奋和欣快、或幼稚、强哭强笑,有时表现为狂怒发作、如毛发竖立、血压上升、瞳孔散大并有攻击动作,近记忆减退
本文标题:大脑的功能解剖201410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5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