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你知道中国的四大书院吗?四大书院之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之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四大书院之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之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德州跃华学校杨茂亮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一、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二、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三、理学的影响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危机直接原因:佛、道传播主要原因:社会大动乱,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适应当时社会环境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但并不指融为一体。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三者彼此间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家并修,体现了士大夫们纵横于三教之间的思想倾向。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T6)《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15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老君岩(福建泉州清源山),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理学”的概念: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简单理解就是通过实践、学习以明“理”。格物:穷究,研究,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T8)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发展实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①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②认识论:“格物致知”③伦理观: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一)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二、宋明理学: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贞节牌坊群T1绣花鞋二十四孝故事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二十四孝故事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二十四孝故事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收养孩子。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五经”是《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的合称。陆王心学代表人物:(1)南宋陆九渊(2)明朝王守仁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做T2)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2)获取“理”的方法:“六经皆我注脚”“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陆王心学(★★★)(T3)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二、宋明理学:(1)“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获取“理”的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请思考:王守仁认为怎样可以成为圣人?2.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观察视角一:谁可成圣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二、宋明理学: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内心反省陆:发明本心王:致良知(二)陆王心学★★宇宙观:认识论:二、宋明理学:商场着火了--程朱理学代表陆王心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了方寸。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致良知”,进行内心的反省理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1、实质:三、宋明理学的影响★2、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T4)3、积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这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课堂检测2、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A.探究B.规格C.人格D.格子3、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A.北宋时期B.南宋时期C.唐朝中期D.明朝初期4、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说明他()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B.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的思想并进行了发挥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D.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5、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7、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8、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时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9、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10、“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11、(07年全国卷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男女授受不亲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上学?女子和男子一块上学?NO!NO!女子为人处事准则一曰孝顺公婆,侍侯丈夫,烧火做饭,缝衣纳鞋,甘当公婆丈夫的出气筒,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二曰甘当生儿育女的工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传宗接代,香火永续,女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生儿育女,尤其是生儿。如果生不出一儿半女,或者只生女不生男,丈夫就有权纳妾或干脆把妻子休掉。相反,如果妻子对丈夫不满,则只能忍气吞声,一点辙也没有。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绝对不可能告官求离,即使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或曰:丈夫死了,生活无依无靠的妻子改嫁总可以吧?想得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好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才是正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明清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是否仅仅从婚后才开始?NO!NO!NO!当时的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足,在强力作用下,踝骨扭曲变形,长大成人后就有了一双小脚,号称“三寸金莲”。父母为什么要把女儿的脚裹成这副模样?是心狠吗?NO!NO!NO!父母之所以把女儿的脚裹成这副模样,并非天生心狠,而是为女儿一生“幸福”着想。当时的审美风尚是以小脚为美,男子娶妻时看重的是脚之大小,脚大的能不要就不要。朱元璋之妻马皇后(返回)
本文标题:宋明理学 杨茂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6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