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验与临床吴忠慈铭体检中心检验科杨彩福2015年12月检验医学与临床的关系现代医学中,临床工作和检验工作的关系日趋密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检验科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得到临床学科及医生的支持;同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越来越取决于临床检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实验室每天提供的实验检测信息关系到对患者正确诊断、疗效观察、病情转归、人体健康状况评估等。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到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辅助信息的50%以上。为什么要空腹验血?所谓空腹,是指晚饭后不再进食,第二天早晨不吃早点,在这种情况下抽血检查,效果最好。有些验血项目,随时都可以查,例如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而有些验血项目则要求在清晨空腹(不吃早餐)抽血检查,如肾功能、肝功能、血沉、血糖等。这是因为:•一、避免饮食等因素对血液内一些成分的影响。因为食物是由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到全身的,因此,会使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浓度增高,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二、进食后,各种经消化后的食物乳糜微粒,被很快地吸收到血液中,使血液显得浑浊,通常称为“脂肪血”,使检查者无法观察清楚。•三、清晨情绪比较稳定,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所得结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各项目的临床意义为了使我体检中心开展的检验项目能高效运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我为各位老师及同事对各新项目做了简要的总结整理,以便共同学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种参与人体蛋白质新陈代谢的酶(相当于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起加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在体内转化的作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肌肉.骨骼中,以肝脏细胞的细胞浆中最多,血清中ALT的正常含量参考区间:(男9---51U/L,女8---41U/L)。当人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或病变时,就会把其中的ALT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清ALT含量增加。例如,肝脏发炎时,转氨酶就会从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肝脏有病,血清转氨酶一定增高,当肝细胞千分之一有炎症时,血清转氨酶含量就会增高一倍以上,因此,血清转氨酶数量是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临床意义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意义就在于对急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HBV携带者、重型肝炎以及肝硬化、肝癌等一系列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析,ALT的升高只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除了肝炎,其他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谷丙转氨酶转氨酶升高。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AST或GOT),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转氨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是医学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指标,用来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一个健康人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区间为(4~40U/L)。谷草转氨酶的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但肝脏损害时其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谷草转氨酶的参考区间为0~50μ/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谷草转氨酶(AST):位于细胞线粒体中。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谷丙转氨酶(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健康人的谷草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谷草转氨酶暂时偏高。如果在检查肝功能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中谷草转氨酶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GGT是指谷氨酰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肾、胰、肝、脾、肠、脑、肺、骨骼肌和心肌等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脏,参考区间为(3~50U/L)。谷氨酰转肽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但当阻塞性黄疸时,谷氨酰转肽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着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谷氨酰转肽酶升高除了肝病患者肝脏受损引起,也有健康人群在服用安眠药、抗糖尿病药物时等引起的升高。谷氨酰氨基转移酶的临床意义(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4)酒精中毒者G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5’-OH末端。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目前已发现有AKP1、AKP2、AKP3、AKP4、AKP5与AKP6六种同功酶。其中第1、2、6种均来自肝脏,第3种来自骨细胞,第4种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第5种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的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孕妇、骨折愈合期,这些情况下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很活跃,所以检测时值也会偏高。2.病理性升高:(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3.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总蛋白(TP)总蛋白(简称TP)由白蛋白和球蛋白组成。总蛋白高可见于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等,此外还有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总蛋白参考区间如下:新生儿46~70g/L(从出生~1周44~76g/L);7个月~1岁51~73g/L;1~2岁56~75g/L;3岁以上60~76g/L;成年男性:68~82g/L,成年女性:67~81g/L假如超出以上范围,说明肝脏有一定的受损。总蛋白的临床意义1、增高:主要是血清中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如高度脱水所致血液浓缩(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大量出汗)及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钠丢失继发水分丢失,进而促使血浆出现浓缩现象。2、降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使血浆被稀释,或静脉注射过多的低渗溶液而形成血浆中总蛋白降低。肝功能障碍,则肝脏合成蛋白质减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显。蛋白质丢失,如严重大面积烧伤、大量血浆渗出、大出血;肾病综合征时,尿液中蛋白质长期被丢失;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随粪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质。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长期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足或慢性肠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白蛋白(ALB)白蛋白又称清蛋白(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几乎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白蛋白的临床意义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此外白蛋白偏高也可受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有时血液浓缩时可导致蛋白浓度相对增高,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也可导致血清中白蛋白浓度增高,从而引起白蛋白偏高。减低:见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英文缩写TBIL或STB。参考值:3.4~17.1μmol/L。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二者的总和。总胆红素升高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总胆红素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肝脏疾病或胆道是否发生异常,总胆红素正常值在3.4~20.5μmol/L之间;17.1-34.2μmol/L可视为隐性黄疸;34.2-170μ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340μmol/L则为重度黄疸。总胆红素的临床意义胆红素增高见于:生理性升高:新生儿黄疸。(1)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2)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胆石症等。(3)饮食不当会造成总胆红素偏高。病理性降低:见于癌症或慢性肾炎引起的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厌食的人如果缺锌,也会引起总胆红素偏低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用凡登伯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故将这种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主要用于鉴别黄疸的类型。参考值:0-8μmol/L。直接胆红素的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总胆汁酸(TBA)人体血清总胆汁酸(TBA)是由肝脏合成并分解代谢,从而维持人体胆汁酸的相对稳定,它的调控是肝脏的一个主要功能。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患胆管疾病时可引起胆汁的代谢障碍,使进入血中的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BA升高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因而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TBA测定比传统肝功能指标任何一项都敏感。总胆汁酸的临床应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TBA有差异:急性肝炎时患者血清TB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样,呈显著增高,平均增高幅度是正常的31倍,说明TBA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价值与ALT(阳性率100%)测定相同,经积极治疗后随肝细胞损害的控制很快转为正常,而TBA则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转为正常。慢性肝炎时,TBA阳性率为65.7%,平均升高幅度为正常的10倍。肝癌、肝硬化时,由于肝脏对TBA代谢功能下降,故血清TBA在不同阶段都增高。当肝癌时,TBA阳性率为100%,而肝硬化TBA阳性率为88%,亦高于其他指标。当转氨酶、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等其他指标转为正常情况下,血清中TBA水平仍很高,这可能由于肝细胞功能失调,肝实质细胞减少等原因有关。葡萄糖(GLU)空腹葡萄糖检测:肝调节糖代谢,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检测方法:邻甲苯胺法、氧化酶法、已糖激酶法参考值:3.9-6.1mmol/L增高:1.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3.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心梗4.药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5.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6.饱食、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降低:1.胰岛素过多、降糖药过量、胰岛B细胞瘤2.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3.长期营养不良、饥饿、急性酒精中毒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口服葡萄糖100g或
本文标题:检验科生化项目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7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