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那些消失的储蓄存单有奖贴花储蓄风靡一时有媒体报道,丹江口市民盛忠奎夫妻曾在1989年办理超长期保值储蓄,到期后,银行以央行曾下发通知“保值储蓄期限最多不能超过8年”为由告知存单已失效,“2000元存24年本息共得22万元”的许诺成了空头支票。涉及超长保值储蓄的储户可能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他们的钱能否兑现,银行利息倒底谁说了算,在此不作讨论,网易财经图说金融为您盘点那些消失的储蓄形式。背景音乐:人生之旅丹江口市民盛忠奎夫妻曾在1989年办理超长期保值储蓄,到期后,银行以央行曾下发通知“保值储蓄期限最多不能超过8年”为由告知存单已失效,超长期保值储蓄五十年代初期,银行曾短期开办保值储蓄,至198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储蓄存款利率,形成了储蓄存款的负利率。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各银行从1988年9月10日起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为争夺存款资源,各家银行“创新”开展保值储蓄业务。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定期存款期限分别为三年、五年、八年,而各专业银行开办保值储蓄既有为三年、五年、八年期,也有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八年,甚至二十四年三十年期定期存款保值储蓄不仅名称繁多,而且还涉及多家银行机构。有的银行称之为“老少乐”“智力投资”、有的银行冠以“子女婚嫁老人养老储蓄”、“翻番储蓄”等名目。各行大多通过广播、报纸、传单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采用了举例方式说明存期到期后可得到的本利数额,有的还写明“你想在孩子结婚、升学得到巨额存款吗?”等内容。有专家称,全国涉及的储户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保值储蓄业务在当年并不少见,只是上千元的“大额”存单并不多见。有银行人士称,目前这类存单大部分已经成为休眠存单,由于时间过长,存单被遗失或者遗忘,还有一部分是因为2007年实行实名制存款后,名不相符的存单无法提取,很多非实名的存单就‘被休眠’了。我国银行历史上曾三次开办保值储蓄,起到了稳定经济运行、控制通货膨胀作用。但是超长期保值储蓄有关利息计付问题却后患无穷,三年、五年、八年正常保值储蓄早已到期,储户支取存款或者转存存款已经得到保值价值。目前,80年代末期开办超长期储蓄业务陆续到期,出现支取存款高峰,银行与储户的利益冲突已经无法回避。折实存单建国初期,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尚未消除。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保障群众参加储蓄不会因为物价波动而受到损失,在建国初期时,人民银行曾推出了折实存单和保本保值储蓄。折实储蓄就是用货币折成以实物单位的折实牌价单位存取。存单上一般有以下记录:“今存在××君名下标准实物单位贰拾个,定期壹月,按月息24%。计息,本息凭单按当日牌价折实付货币。”折实牌价由各地人民银行按当地面粉一斤、玉米粉一斤、白细布一尺或其他必需品计算前五天的市价,用加权平均法计算,逐日挂牌公布。在当时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储蓄形式就保障了储户不会因为物价上涨而本金“缩水”。1950年3月以后,全国财经统一,人民银行逐渐收缩折实储蓄,当年年底就全部停办了“保本保值”储蓄储户存款时,按折实牌价将本金折合成折实单位。取款时如牌价上升按折实保值;如牌价未升或下降则按原有的货币额保本,并按原有货币额计付本息。这种储蓄形式同样是打消人们当心将钱存银行会“缩水”的担心。随着物价逐步稳定,保本保值储蓄在1952年6月底停办了。奖贴花储蓄新中国成立的1950年,有奖储蓄就粉墨登场了。这是当时广大市民除了享受人民银行提高的存款利率外,又一大收获。最早亮相的是1950年5月1日的有奖定期折实储蓄,满半个月当中摇奖开奖一次。此后,又开办了有奖定期(零存整取二年期、一年期)、活期有奖和定额有奖储蓄。有奖贴花储蓄是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储蓄方式。它不似定期或活期储蓄那样是一张呆板的存单或存折。而是一张类似于普通邮票那样的细长小纸片,共印有第一次到第十二次的空格,上面有“请按月份顺序粘贴”以及“对奖联勿粘”等字样,上面还有图案。它的面值很小,最小的只有5元。这个月存入,下个月就可以参加对奖。有奖储蓄品种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定期定额有奖储蓄、零存整取有息有奖储蓄、循环有奖储蓄和房屋有奖储蓄等。可以个人参加,也可单位组织;先拿好蜂花肥皂或白玉牙膏小奖品,然后翘首盼开奖。那一年,上海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奖品一路飙升,头奖从现金到购买市场紧俏商品凭证,实物从彩电、冰箱、金饰品、摩托车到房子。火红的日子灿烂了10多年有人做过统计,发现中奖率大约是10%,也就是说只要有十张10元的贴花,至少有一个末等奖,末等奖是2元钱。有时手气不错,可以接连几个月中小奖。在当年,有奖贴花储蓄中特奖,是件全民关注的大事。在1982年5月26日的《杭州日报》上登载了一则人民银行首次发特奖的消息:“有奖贴花储蓄昨发‘特奖’五个储户得到彩色电视机”。到了90年代,随着投资渠道的陡然放开,有奖销售便成了“昨日黄花”。有奖贴花为当时吸收储蓄立下了汗马功劳。根据萧山的一份数据,“1985年初,工、农两行在贴花储蓄兑付和消费旺季开展储蓄宣传,同时开办实物有奖储蓄,年末萧山全县城乡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41%”。建设储蓄半个世纪以前,一张建设储蓄的存单上会印有如下宣传语“粮食丰收国富强,钢水淹死美国狼,增产节约风格好,人人储蓄办粮钢”。这就是建设储蓄。在政治色彩强烈的年代,市民们将储蓄罐里积攒的每一分钱升华为一张建设储蓄存单,演员们将晚上吃夜宵的二三元钱也买了建设储蓄。人民银行的干部则是在为自己这一晚上超额完成建设储蓄的推销任务而兴奋。以一张《临淄县地方支援工业建设储蓄存单》为例,其收储日期为1958年10月。背面写着“支持粮食卫星上天,支援钢铁元帅升帐”的套红口号。该项储蓄业务的存储时间为六个月,全县通存通兑,不得挂失,不得提前支取,不得当做货币流通。利息全部以奖金方式付给,每一万号为一个计奖单位,奖金分配为:头奖两个,各得60元,二奖十个,各得10元,三奖五百个,各得2元。每期由收储后的下月十五号左右当众开奖,并在《临淄县报》刊登通告。礼仪存单上世纪90年代,几家银行发行的礼仪储蓄卡解决了郑先生的苦恼。礼仪存单有不同的面值,存款“定活两便”,可以随时支取,利率随存期的长短而变化。郑先生把这些存单当成压岁钱发给孩子们,并告诉他们,钱存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多。这些孩子还真把这话听进去了,以后再也没有听说春节没出,钱都被他们花光的事了
本文标题:那些消失的储蓄存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7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