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4、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思考、练习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问题引入:同学们这生活中都见到了动物的那些运动情况?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交流新课教学教学内容:(一)、交流实验1、标题:收集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2、讨论:(1)、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2)、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3)、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4)、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教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有条件时可利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学习。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2(二)、交流实验1、标题: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2、讨论:(师生共同讲解完成)(1)、蜗牛是怎样运动的?(2)、为什么龟、鳖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较慢?(3)、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快速奔跑时,四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4)、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教师: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应。布置作业:P9思考与练习1、2、3题板书设计: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动物的运动方式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漂浮)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爬行奔跑跳跃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滑翔)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三、动物运动的意义1、有利于个体生存2、有利于种族繁衍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教学反思:通过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合作3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目标1、观察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2、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4、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教学重点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2、骨的成分和特性;3、躯体运动的形成。教学难点1、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2、躯体运动的形成。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探索、讨论、阅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引言:大家都生活这农村,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多,特别是对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但是,你知道骨的种类,结构、组成、成分和特性吗?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吧。新课教学教学内容(一)、活动教学讲解活动1、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讨论1、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三部分。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质,骨密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骨松质——坚固性;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身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可转4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2、为什么说长骨既坚固又轻便?长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活动2、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讨论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3、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4、怎样检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能够溶解于盐酸。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了有关长骨的结构和功能,骨的成分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业布置1、预习下节所要学的内容。2、查阅有关骨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一、骨1、活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2、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全,预防疾病。课后反思问题:部分同学对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问题不明白。措施:集体强调和分5第二课时新课引入:1、回顾前节所学内容2、引言: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能活动吗?为什么我们的关节结构很牢固和灵活吗?为什么我们看上去人与人之间外貌特征都不相同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内容吧!新课讲解:讲解内容(二)、骨连结——关节1、关节的形成2、活动“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讨论1、上述各个关节活动的方向是否相同,你认为这种特征与人的运动功能有什么关系?不同。大腿运动依靠髋关节,小腿运动关节依靠膝关节。这是与人直立行走和下肢要承受体重相适应。2、思考关节有哪些结构与其灵活性及牢固性相适应。(三)、骨骼1、中轴骨的划分及认识2、四肢骨的划分及认识3、观察课本骨骼彩图(四)、骨骼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骨连接、骨骼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关节的形成及作用和骨骼的作用及运动意义。作业布置1、加深对骨骼的知识认识。2、收集有关关节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二、骨连结——关节活动“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6三、骨骼1、中轴骨2、四肢骨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天干防火。课后反思问题:部分同学对骨连接在身体中的运动和意义不是很理解措施:强化理解7第三课时新课引入课前展示: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新课教学教学知识点(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教学时动员学生表演:右臂裸露而自然下垂;手中抓握石块;开始缓慢屈肘时,手掌将石块托起,直至屈肘90度。同学注意观察和记录完成每一步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变化,进而引导屈肘运动的原理,再将物理杠杆的工作原理与屈肘运动的原理加以比较。(二)讨论交流讨论1、你们制作的模型能否很好地演示伸肘和屈肘运动的形成?如果不能,提出改进的建议。3、在伸肘和屈肘的运动形成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而肱三头肌收缩;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骨连接、骨骼、骨骼肌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关节的形成及作用和骨骼肌的作用及运动意义。作业布置1、课堂作业:思考与练习1、2、3题2、预习下节内容板书设计四、骨骼肌五、躯体运动的形成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预防疾病。课后反思本节活动较多,学生的自我体验得到满足,对自己身体有一定的认识。8第十六章动物的行为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目标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3、利用图书室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教学方法:实例讲解资料收集分析讲解讨论交流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本彩图:以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引出动物行为。新课教学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2、活动:对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进行讨论。讨论: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判断。点拨: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一些行为。议一议: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9点拨:动物的行为得它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灵活运用,巩固提高例1人工包头的野马从不懂得去水坑饮水到会去水坑饮水,说明野马具备了什么能力?例2资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学会利用一根沾水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②大山雀偷饮牛奶。③成年黑猩猩会从树上摘下宽大的树叶当伞用。可以拿到高处的食品。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在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通过分析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中通过各种经验而具备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建立的过程,以及动物的某些学习行为会消失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更好地了解了动物行为的两种形式。作业布置1、复习掌握两种行为的判断2、预习下节内容板书设计第1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1、活动:对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进行讨论。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安全提示语请同学们注意安全,预防疾病。课后反思本节活动较多,学生的自我体验得到满足,但是对实验的认识力度不够。10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的多种行为;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生殖的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各种上行为类型的意义。教学难点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方法:事例引入分析讲解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第1课时:动物的行为(一)新课引入图片导入:观察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雌狮追捕斑马,两只公鸡争斗、乌贼喷墨汁等动物行为图片。过渡:不论是动物的本能行为,还是学习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本节我们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去研究和学习动物的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自身而言有什么意义。新课教学动物行为类型:1、取食行为图片展示:蛇的取食、水螅的取食、鹰的取食、狮子的捕食等多种动物的取食行为。议一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如何取食的?描述一下取食的过程。哪些动物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动物的取食行为与动物生存有什么关系。点拨:动物的不同捕食方式和各种捕食行为得动物获得食物,并且贮食行为有利于动物度过食物稀少时期,有利于动物的生存。2、领域行为:讨论:观看课本插图狗的习惯,联系实际生活说说,狗的这种行为表示什么?点拨:狗撒尿做标记是在保卫自己的领地。11议一议:你还知道动物哪些行为是它占领和保卫领域的行为?点拨:动物发出声音、散发气味、排放排泄废弃物等方式占领领地。讨论:动物的领域行为有什么意义?点拨:动物占有一定的领域后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它的资源,如食物、配偶等,给动物的繁殖和抚育下一代提供一个安全的区域,避免与同类的其他成员竞争。3、攻击行为图片展示:观看课本插图动物攻击行为。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同种的动物之间的争斗现象?什么是动物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有什么特点?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点拨: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称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特点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攻击行为在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4、防御行为:议一议:老鹰追捕野兔,时钟迅速逃跑,对老鹰而言这是它的攻击行为吗?时钟迅速逃跑又是什么行为呢?占拨:老鹰追捕野兔,不是攻击行为,而是老鹰的取食行为。对野兔而言迅速逃跑是它的防御行为。事例讲解:壁虎断尾。讨论:什么是动物的防御行为?你知道哪些动物的防御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点拨: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就是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的防御行为利于动物躲避敌害,对动物的生存有重要意义。应用事例训练:例1老鼠将食物支回洞穴中贮藏起来,这是老鼠的什么行为?对老鼠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例2在一群狮子静下来享受食物前,每只狮子通过猛咬、抓、和咆哮的方式决定是谁优先享用食
本文标题: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7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