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三国中的老狼战术---以才能横天下•查找资料:王琨温媛媛•幻灯片制作:吴潇、王佳星•演讲:温媛媛基本人物概况陈宫许攸荀彧郭嘉鲁肃杨修陆逊诸葛亮姜维*排序是按照各位谋士的出生时间先后排列的陈宫(154-198)---甘做空负栋梁才•字东台,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曾救过因谋刺董卓未遂而逃跑的曹操,当时的董卓可谓是势炎熏天,可以说若当时没有陈宫就没有以后曹操。虽起初为曹操帐下谋士,但因其狠厉,又杀害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边让而与其反目。并游说张邈等人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曹操曾问陈宫:“你说我心术不正,所以背弃了我;为什么你又支持吕布?”陈宫说:“吕布虽然没有智谋,不想你奸诈狡猾。”从中可以看出其价值观。他对道德有很高的要求,诡诈艰险是不可以的。在曹操刀俎面前,陈宫表现出了一种文人难能可贵的大义凛然。在陈宫踏上刑场时,蓦然回首,冲着曹操说了一句经典的忠告:做人要厚道!旋即伸颈就刑。其实与其吕布的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还不如曹操“心术不正”。陈宫选错主子,碍于面子又不肯谋去处,为忠义至死不渝,致使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宁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在曹操逃亡中,途径陈留吕伯处,吕对曹操热情招待,曹操如惊弓之鸟,生性多疑。吕伯去打酒,他怀疑其去告密,仓促间杀了吕家八口,后见厨下杀猪,才知道是误会。曹陈二人逃离中遇到骑驴沽酒而来的吕老丈,吕问贤侄为何匆匆离去,连饭也不吃?曹操说,你看后面谁来了?吕一回头,又被曹操一剑斩于驴下。陈功质问曹操为什么把热情代人的吕杀了,曹操回答出人意料:“斩草要除根,不杀他他不要回去禀报吗?我这个人做事,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别人对不起我!”。后来陈宫陈宫不辞而别了。许攸(155-204)--谋一己之利的贪士•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尽管当时许攸与曹操是老朋友,但在官渡之战时却向袁绍献计出兵攻打许都,但袁绍不听,正巧这时许攸的家属又犯了法(许攸本就有肆意纵容家人犯法习惯),被当地的官员抓了,被袁绍骂了一顿,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老友,就投奔曹操去了。曹操热切的迎接,并听从他的计谋,火烧乌巢粮囤,使得袁军大败,四下逃窜,曹操得胜。其实许攸投奔曹操与袁绍不听他的计谋有一定关系,但就算没有这件事,他也会这么做的。•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料到了,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就会另谋打算,所以最后如荀彧所想投奔了曹操。可见他只是贪图一己之利的人。它可以因为自己的利益。抛弃主公,出卖朋友。同样他也是一个居功自傲之人,好大喜功。也因这样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说做人要谦虚,即使功劳大,也要谨慎,避免杀身之祸。•荀彧(163-212)----眼光远之诸葛•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他曾经挽救过曹操很多次,并为他提供了许多谋略上的支持,帮助他称霸北方,并未他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如:荀攸、郭嘉、钟繇、杜畿、司马懿等等。不过如果认为他对曹氏事业的贡献就在于一些好的点子,办漂亮的事儿,那就错了。荀彧更主要的作用是在于他的审时度势,具有战略眼光,能适时的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在献文帝自河东还洛,曹操意迎天子时,荀彧力排众议,主张迎奉献文帝,指出这是“从民望”、“服雄杰”、“致英俊”的关键,是“大顺”“大略”“大德”之举,最后终为他赢得了舆论优势,为其势力的扩大提供了很大便利。还有,在与袁绍对抗时,荀彧为曹操分析其与袁绍的实力对比与局势,使曹操能够在收到袁绍写给他带有傲慢话语内容的信时还能镇定自如,坚定抗袁决心。•最终又劝曹操袁氏集团穷追猛打,收复了河北全境。但因其提出“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思想与曹操谋己利的思想不和,最后背上了助纣为虐的恶名,而最终是反对曹操当魏国公将他推向死亡之路,年仅49.•鬼才郭嘉(170-207)--三国第一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是罕见的智能之星,不管别人是否承认,但是至少曹操承认。对于曹操来说,他是三国第一谋士,是他的好搭档。作为文士他善于分析天下形势,利用对方的矛盾来制定正确战略。在曹操面对周围有袁绍、吕布、刘备、袁术包围的状态下,郭嘉分析了各个阵营首脑的性格特点和当前形势,建议曹操先攻打吕布并引用项羽之例,使曹操坚定抗吕决心。最终使黄淮地区纳入了曹操范围。一般情况下,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有一次,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结果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在199年放走了刘备,使刘备有机会反曹。在曹操犹豫是先•攻袁还是刘时,郭嘉力排众虑,分析道袁绍优柔寡断。比不能作出迅速反应,劝曹操攻刘,最终成功击败刘备。在面对袁绍时,郭嘉又提出了著名的“十胜论”,更是展现了他分析事情的细致和智慧。故曹操每次出征都有郭嘉随行,每逢军事大事议论时,郭嘉的决策总是正确,几乎从无失算。而这样的一个奇才,却在38岁时陨落。临死之际,郭嘉还不忘自己的职责,为曹操留下了三个锦囊,而这三个锦囊又助曹操顺利拿下三座城池。“动无遗策”正是对他最好的赞誉。•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三国演义》•鲁肃(172-217)---江东真正的智者•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在《三国演义》里,鲁肃是个默默无闻的人,,在其任职期间,没有指挥过什么大战役,仅能自保,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是:诚实君子,屡屡被诸葛亮耍着玩。但历史上真正鲁肃,并不是这样。鲁肃绝对是个人才,具有战略眼光,大智若愚形容他再好不过了。他的《榻上策》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之作。在这其中,他对孙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除,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是成王霸之业的关键。又提出了“剿黄祖。伐刘表,据长江,封王以图天下”的详细谋划方略,想法远在孙权之上。为孙权谋划了整个天下。但有人说鲁肃安于现状,没有周瑜志向高远,理由是“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的看法。但是,我们对照《隆中对》中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不难看出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人常常将《隆中对》解读成各种版本,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事实上,它只是《榻上策》的在翻版而已,“曹操不可除”与“此诚不可与争锋”、以“观天下之衅”与“若天下有变”、“鼎足江东”与“保其岩阻”、“据有荆益”与“进据荆扬”,后者无不是对前者的另一种诠释方式而已,由此看出鲁肃的主张是在诸葛亮之前的。但《榻上策》还远远超过《隆中对》,至少在两点上:孔明对汉室还有幻想,但鲁肃毫不犹豫指出汉室不可兴,蜀人盲从《隆中对》不懂变换策略,鲁肃则及时改变策略。鲁肃任职期间,孙刘联盟是史上最好时期,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可见,鲁肃是江东真正的智者。•杨修(175-219)---自以为是之臣•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时年方44岁。杨修恃才傲物,屡犯曹操之忌,这是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举两个小例子。其一,曹操见了个后花园,落成失去观看,临走前什么话也没说,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不理解,去找杨修,杨修说门内添活乃阔字,丞相嫌园门太大,工匠大悟,完工后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对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表面虽称好,其实心底却很忌讳。其二,曹操多疑,深怕人家暗害自己,常吩咐左右:“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被落于地,一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跳起来,立刻把他杀了,复上床睡觉。醒后佯惊问:“谁杀了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只有杨修又识破他的意图,再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仍在梦中耳!曹操听后更加厌恶杨修。而最终将他逼上绝路的是他辅助曹植对抗曹丕,卷入皇子帝位之争,被曹操发现后,大怒,对杨修更加忌惮。而杨修致死的第二原因是其与曹操政治观点不同,“忌才”只是表象,实质是一种深沉的政治考虑,一方面是对儿子网罗人才、结党营私的警惕,另一方面是为曹丕接班扫除障碍。杨修虽聪明,但不懂得待人处事,结局让人可惜可悲可鉴。•陆逊(179-245)---小儿的才华•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可以说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越的将领。在《三国志·吴书》,陈寿对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只草草做了一个合传,却浓墨重笔的替陆逊单做宣传,这等殊荣在三国中可是非常罕见的,陆逊能做到这一点,显然是和他的实力是分不开的。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为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山岳暴乱。他巧用疑兵,多件部队番号,进入山谷,到处起鸣,造就千军万马的声势,用较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荆州一战中,他利用关羽自大的弱点,吹捧关羽,使其丧失警惕,失了荆州。彝陵之战,陆逊根据敌强我弱,诱敌深入,疲敌失志。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弃战略要地及大片土地,保留实力,趁蜀军锐气頓减之际,火攻蜀军,出奇制胜。赤壁之战周瑜从鄱阳湖,孙权升堂,在文武官中有三十余人,其中就有陆逊。可以喝和孙权同堂议事必为重将,陆逊无德无能怎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说其是无名小将。还有当年曹操孙权大战合肥之时,陆逊率领十万大军支援,使东吴反败为胜,如果陆逊无能何以掌管十万大军?综上所述,陆逊绝非是个无名小将,《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陆逊的谋略拍案惊奇。陆逊这个曾经备受轻视的书生,靠着过人的智慧与忍辱负重的功夫,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诸葛亮(181-234)---谋士之失•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奇事。可以说诸葛亮是智能的化身,人们心中的偶像,而且还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鞠躬尽瘁的典范。诸葛亮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心中完美的代表。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连年的北伐,徒劳无功,可谓是劳民伤财。诸葛亮的一生可分为两个27年,他27岁前在隆中隐居,走出卧龙岗后,全面主持刘汉集团27年,其中后8年,重心一直在北伐曹魏,先后几次出兵,最终病逝在五丈原。尽管《三国演义》对“六出祁山”不吝啬于笔墨,但事实告诉我们,诸葛亮的北伐之行,一无所获,以彻底失败告终。诸葛亮北伐必定失败是有原因的。主观上诸葛亮的特点是擅长治军,用兵稳重,但“短于应变”,不懂得出奇制胜,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像曹操那样成功的指挥过官渡之战,为统一中原奠定基础,也没有像周瑜那样指挥过赤壁之战,一举促成了政治格局的确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主要表现在攻城掠地的局部战争上,但在大规模军事中,他常常比对手稍逊一筹。客观上,蜀国本身力量小,各方面劣于魏国,连年北伐,使得国内荒残,苦其役调。魏蜀边境易守难攻,需要动员更多兵力和徭役,且魏国以度过了“受创阶段”国力强盛,胜算几乎为零。而孔明一统江山的强烈愿望、想要名垂青史的思想、报恩思维,使他力排众议一意孤行造成最终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局面,最终至死也没有完成他的愿望。•姜维(202-264)---错时的英雄•字伯约,号幼麒,天水冀(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人。蜀汉大将军,第四代执政大臣。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者。,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国后期人物,众所周知,三国后期的历史相较于前期可谓是逊色单调了不少,而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先后故去,使得三国历史更是苟延残喘。而姜维就是这段历史的主角。大多数人认为姜维北伐极大的消耗了蜀国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死时,姜维33岁,可以说正是大展才华之时,但军权一直在文官体制的管辖,费祎每次派发兵力于姜维甚少,且初期对手是军事奇才司马懿。所以只要费祎不死,姜维便无出头之日。但姜维乃是一位正人君子,他只有用自己的青春去和费祎耗。最终,黄天不负苦心人,在他52岁的时候,
本文标题:三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18985 .html